百科
目录
查看“针灸甲乙经”的源代码
←
针灸甲乙经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针灸甲乙经》''',[[医经]]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献学角度来说,《甲乙经》可以校正《素问》、《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或誉之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可知其因病[[习医]]针灸而成功者。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中工。这表现了该书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然后,他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则一概称之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中国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书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之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系统整理考订针灸[[穴位]]。该书对针灸穴位之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内经》增加189个穴位,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 在此之后穴位数虽每有增减,但该书为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关于穴位的分布,该书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虽然未完全按经络叙述穴位,但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系统论述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一个至今尚未证实其客观存在的系统,但2000多年来其理论学说一直指导着中医学、针灸学之诊断和临床治疗,并每获佳效。这一系统的径路、[[走行]]方向、与穴位关系等在针灸学的发展上每有不同观点,《甲乙经》在晋以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之内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走行规律以及其发病特点等作了传统理论的概括和比较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对此学说研究论述的依据。关于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哪些疾病适合运用针灸治疗,这是针灸临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选择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阐明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该书强调:"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提示针灸医生为病人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等。该书还在选穴治疗方面论述了后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甲乙经》专篇阐述了每日时辰不同与选穴、针刺补泻方法的关系,这一时间医学问题至今在临床上还在应用,并为国际学者所注目和研究。 关于针刺操作手法,从理论到具体操作要领,均作了比较具体的叙述。例如,持针之姿势和方法,针灸施术必须全神贯注,审示病人接受治疗前后的神态反应,掌握针刺之浅深、方向、轻重以及事故之预防。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某穴禁针、某穴不能深刺等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这一切,既具有对前代经验的总结性,又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无论从文献学价值和指导后世针灸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并视之为经方。不但为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列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读《素问》、《甲乙》……等诸部经方",定为医学生必须学习熟读的基本功。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医学教育中,也明确规定其为医学校学习必修课,并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进行授课和据以指导临床实习。 在此之后,不论是宋王唯一创制针灸铜人、著书和刻石以广针灸之正确流传,或是明、清诸针灸学者编撰针灸书籍,几乎无不以之为主要依据。《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在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现国内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种。《针灸甲乙经》对国外发展中国针灸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公元七八世纪,日本、朝鲜在引进中国医学的同时,均在其医学教育中明确规定以《针灸甲乙经》为教材,还明确规定了学习日数。日本的《大同类聚方》等也都较多地引用了《甲乙经》的内容。其后,日本不但收藏中国宋版之《黄帝针灸甲乙经》,并多有中国历代之版本,他们影印了宋版在日本和国际上流传。 欧美学者学习中国针灸虽然较晚,虽然并非始于《针灸甲乙经》,但该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产生影响,为欧美一些大图书馆所收藏,特别在法国影响更大。据知,法国现代学者正在翻译《针灸甲乙经》。
返回至
针灸甲乙经
。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分类索引
中药
穴位
名医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