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目录
查看“尿钠排出量极低”的源代码
←
尿钠排出量极低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尿钠排出量极低]]是[[低钠血症]]的显著[[临床表现]]。血钠正常值为 142 mmol/L(135-145 mmol/L),血钠低于 135mmol/L即为低钠血症。尿钠量:正常成人70~90mmol/24h,约合[[氯化钠]]4.1~5.3g。如果尿[[Na]]+<34.19mmol/L或缺如,示体内缺Na+。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钠与水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 ==尿钠排出量极低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饮食干预:饮食中增加钠盐含量可有效预防[[低钠血症]]的发生。 ==尿钠排出量极低的原因== 病因分类 分类的方法很多,不考虑[[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从低钠[[血症]]出发,较完整的病因分类为: (一)失钠性[[低钠血症]] 失钠伴有[[失水]],但通过水分的摄入或机体的[[代偿]],使[[失盐]]大于失水,因此失钠性低钠血症属于低渗性,包括[[低渗性脱水]]即低钠血症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常见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使[[胃肠道]]消化液大量丢失,大量出汗,严重[[烧伤]]大量渗液,抽放[[胸水]]、[[腹水]],[[肾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H]]分泌异常[[综合征]],[[糖尿病]][[酸中毒]],[[利尿剂]]的大量应用等。 (二)稀释性低钠血症 指体内水分[[潴留]]过多,总体水量过多,体内钠的总量不变或稍有增加,由于[[血液稀释]]而表现低钠血症,此亦属低渗性。常见于精神性烦渴,患者大量饮水,[[肾脏]]来不及或不能全部排出;脑部的[[疾病]]、[[恶性肿瘤]]、肺部的病变以及手术、[[创伤]]等[[应激]]刺激,使ADH分泌异常增多;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血容量]]可略有增加,所以尿钠多不降低,常>20mmol / L[[血浆]]渗透压可由正常的285 mmol / L降至240mmol/L左右,[[血清钠]]常在 130 ~ 140 mmol / L或更低。 (三)低血钠性钠总量增高 此原发因素是钠潴留,而[[水潴留]]>钠潴留,并导致血钠降低,又称膨胀性低钠血症。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失偿期,[[肾病综合征]]和急性、[[慢性肾衰竭]]。此种低钠血症多为渐进性,常可在一定的低渗状态下维持新的平衡。患者常合并[[低血钾]],[[低蛋白血症]],[[尿量]]不多,尿钠常<20 mmol / L,尿钾高,尿相对密度高。 (四)无症状性低钠血症 主要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度[[肺结核]]。晚期[[肿瘤]]、[[恶病质]]、[[营养不良]]等,此机理不太清楚,故有入称其为特发性低钠血症。无症状性低钠血症的命名欠妥,因为很多低钠血症的早期或进展缓慢的病例,亦无[[症状]]表现。 (五)假性低钠血症 [[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以致[[血液]]中有大量高渗透性物质如[[高血糖]]、[[甘露醇]]存在时。使血钠浓度降低,此称假性低钠血症。一般情况下[[血清]]总脂达60 g/L或血清[[总蛋白]]达140 g/L时,血钠浓度下降约5%。 (六)脑性盐耗损综合征 由下视丘或[[脑干损伤]]引起,导致肾脏的[[神经调节]]发生障碍,远端肾小管出现[[渗透性利尿]],排出的尿中钠、氯、钾含量增高,而血液中降低。 临床上出现的低钠血症,其原因有时是单一的,但常是复合性的,在分析低钠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时,需作全面了解和考虑。 缺钠性低钠血症和稀释住低钠血症的治疗参阅“低渗性失水”、“[[水过多]]和[[水中毒]]”。消耗性低钠血症主要是治疗原发病。 机 理 体液的丢失往往是水分伴有一定的[[溶质]](电解质)一起丢失,如腹泻可致大量消化液丢失,消化液基本上是等渗的,等渗液丢失虽然不会直接造成低渗性或低钠血症,但血容量降低后可引起[[口渴]],饮入或输注低渗液体后,就会产生低渗或低钠血症。首先引起的是细胞外液低渗,低渗时机体的主要反应是[[水利尿]],以排出过多的水分,水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来完成,其机制为:①[[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使[[垂体后叶]]的ADH释放减少。②有足够的液体经[[肾小球]]滤出并到达[[肾小管]]的稀释段,即髓拌的[[升支]]和远曲小管。③肾小管稀释段的功能正常,通过[[醛固酮]]的作用保证对钠的[[重吸收]],由于ADH减少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使水分的回吸收减少。结果保证了大量水分的排出。肾脏的排水能力每天可达15-20L。肾脏对水、钠的调节至关重要,如果任何原因造成尿稀释障碍,如 ADH释放异常增多,肾小球滤过减少,肾稀释功能发生障碍,将造成水在体内储留。另一方面,细胞外液低渗还必将导致[[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液体的交换,并维持新的平衡。由于肾脏对水。盐[[代谢]]的调节和动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细胞外液严重低渗或水储留的速度过快,将造成细胞外液的水分大量转移到细胞内,发生[[细胞内水肿]](水中毒)。 ==尿钠排出量极低的诊断== [[血浆]]渗透压(POP) -- 血浆渗透压(POP)是指每千克水中所含的[[分子]]数(毫克),临床上以mOsm/(kg. H2O)或mmol/L为单位来表示,主要与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有关。 [[糖化血红蛋白]]组分([[GHb]],HbA1c) --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无,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清蛋白]](GSP)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未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糖化血清蛋白。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寿期约21天,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可有效反映患者过去1~2周内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是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非常适宜的良好指标。 ==尿钠排出量极低的鉴别诊断== [[尿中有较多尿卟啉]]:是由于[[卟啉病]]引起的。卟啉病(porphyria)是一种[[卟啉]][[代谢]]紊乱的[[疾病]],以尿中和粪[[中卟啉]]和卟啉[[前体]][[排泄]]增多为特点。卟啉病为[[先天性疾病]],主要由于与血红素合成有关的各种酶缺乏所引起,有家族发病史。 [[尿中雌激素增高]]:尿中雌激素测定:尿中雌激素主要有三种,即[[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雌激素]]在育龄妇女[[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正常值不同,月经周期中的前7天,雌激素水平很低,以后随卵泡的发育而上升,至第13天达高峰,称[[排卵]]高峰。以后突然下降,随之又逐渐上升,至第21天又达高峰,称[[黄体]]高峰。以后下降至[[月经]]来潮。[[功能性子宫出血]]雌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之下。[[子宫性闭经]]雌激素水平多属正常,但[[卵巢]]功能缺陷或先天性卵巢未发育而致[[闭经]],其雌激素水平低,但无[[周期性]]变化,[[垂体]]性或[[丘脑下部]]性闭经,雌激素水平一般较低。 [[尿中持续性排钠]]:属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是指当[[血浆]]渗透浓度、血钠正常或低下时,[[抗利尿激素]]仍然持续分泌,导致自由水清除率降低、[[水潴留]]、[[低钠血症]],低[[渗透压]][[血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SIADH患儿除原发病表现外,与低血钠的程度相平行,[[血清钠]]在120mmol/L以上时临床可无[[症状]],当血钠降至120mmol/L以下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当尿钠含量高,血钠低于110mmol/L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甚至[[惊厥]],[[昏迷]]直至死亡,当血钠低于95~109mmol/L,持续3天即可引起不可逆脑损伤。 [[尿中组织胺排泄增加]]:[[组织胺]](Histamine)是一种活性胺[[化合物]],化学式是C5H9N3,[[分子量]]是111。作为身体内的一种[[化学]][[传导物质]],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包括[[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响脑部神经传导,会造成想睡觉等效果。服用H1[[受体]][[拮抗剂]](即抗组胺药)后的代谢产物在几个到几十个小时间,绝大多数以原形药物经[[肾脏]]排泄,尿中排泄量占了很一大部分。所以导致尿中组织胺排泄增加。 血浆渗透压(POP) -- 血浆渗透压(POP)是指每千克水中所含的[[分子]]数(毫克),临床上以mOsm/(kg. H2O)或mmol/L为单位来表示,主要与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有关。 [[糖化血红蛋白]]组分([[GHb]],HbA1c) --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无,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清蛋白]](GSP)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未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糖化血清蛋白。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寿期约21天,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可有效反映患者过去1~2周内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是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非常适宜的良好指标。 ==参看== *[[充血性心力衰竭]] *[[热带性口炎性腹泻]] *[[旅行者腹泻]] *[[恶性营养不良病]] *[[老年人肾病综合征]] *[[老年人低钠血症]] *[[小儿肾病综合征]] *[[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小儿迁延与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病]] *[[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低钠血症]] *[[妊娠合并肾病综合征]] *[[甲营养不良]] *[[热带口炎性腹泻]] *[[腹泻]]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水过多]] *[[低渗性脱水]] *[[肌营养不良症]] *[[慢性腹泻]] *[[盆腔症状]] [[分类:盆腔症状]] {{zk120}}
返回至
尿钠排出量极低
。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分类索引
中药
穴位
名医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