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4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 手术名称==
经腹会阴肛门成形术用于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的手术治疗。 肛管直肠[[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占[[消化]]道畸形的第1位,其发病率约为1/1500~1/5000。肛管直肠畸形中约50%的[[病儿]]合并有[[瘘管]]。常见的瘘管是直肠[[会阴]]瘘,直肠舟状窝瘘;较多见的是直肠与[[膀胱]]、[[尿道]]、[[阴道]]有瘘管相通。
常见的肛管直肠[[发育]]畸形包括:①高位肛管直肠畸形:直肠单纯闭锁、直肠闭[[锁合]]并直肠尿道瘘;②低位肛管直肠畸形;[[肛膜闭锁]]、肛管闭锁、肛管闭锁合并舟状窝瘘(图1.8.1.2-0-1)。
1.病儿就诊早,全身情况良好,无[[肠梗阻]][[症状]]者,可不必做术前准备。
6.配血备用。
7.术前要放[[胃管]]减压。 === 麻醉和体位=== 用全麻。先[[仰卧位]],后膀胱截石位。 === 手术步骤 === ==== 1.切口====
插[[消毒]]导尿管后,自脐下至耻骨联合做一左下腹直肌[[切口]](图1.8.1.2-1)。
若同时有直肠泌尿道瘘,而手术前放置导尿管有困难者,可于切开腹壁后,于[[腹膜]]外切开膀胱,逆行放一导尿管,并做一耻骨上膀胱造口(图1.8.1.2-1)。
提取乙状结肠及直肠,剪开其两侧腹膜,从后侧向下钝性[[分离]],注意防止[[损伤]]位于两侧的[[输尿管]]及盆壁的[[骨盆]][[神经]]丛(图1.8.1.2-2)。分离到直肠下端时,应注意有无瘘管。
瘘管切断后应以细丝线缝合膀胱壁瘘口(图1.8.1.2-3,1.8.1.2-4)。
在会阴部肛管[[括约肌]]内做一[[前后]]方向的切口,分开外括约肌及肛提肌,经括约肌间将直肠盲端拖出至会阴部外,以3-0不[[吸收]]线将外括约肌与直肠浆肌层缝合(图1.8.1.2-5~1.8.1.2-7)。切断盲端,将直肠断端与会阴部[[皮肤]]切口缝合(图1.8.1.2-8)。在腹腔内缝合[[盆腔]]腹膜,关闭盆底,分层缝合切口。
1.直肠盲端膨大的处理 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切开直肠,用双导管吸引器吸尽其内容物后再予缝合。
3.分离盆腔时,慎勿损伤骶丛神经和外括约肌,以免术后[[大便失禁]]。
4.一期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较多,术中应注意操作轻柔、迅速,及时[[输液]]并补充[[全血]]。 === 术后处理===
经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6.术后2~3个月肛门部愈合良好后,可将结肠造口闭合。
1.[[肛门狭窄]] 较常见。主要由于会阴部切口过小、[[吻合]]口裂开、感染、[[瘢痕]]形成所致。预防的方法是充分游离直肠,使吻合处无张力及[[保持]]直肠血循环良好。术后2周开始定期扩肛。若狭窄严重则要做整形手术。
4.[[尿道狭窄]] 由于手术时尿道的损伤。
== ICD编码:49.7912==
经腹会阴肛门成形术用于中高位直肠肛门畸形的手术治疗。 本术式[[适应]]于高位[[肛门闭锁]],或合并直肠膀胱瘘、高位直肠尿道瘘的病例。近年来因其术后有较高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已渐渐为骶会阴或[[腹骶会阴直肠拖出肛门成形术]]所替代,但作为一种典型手术方法,此处仍予以介绍。建议尽量不要应用此种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图12.14.1.2.4-1A、B)。
1.术前应确定直肠盲端的位置,判定属于哪种畸形。①摄倒[[立位]]骨盆[[X线]][[侧位]]片:[[新生儿]][[吞咽]]空气抵达直肠须经12h以上,故[[摄片]]宜在生后12~24h进行,倒置时间2min以上。肛门隐窝处置铅字做标志。摄片时选择病儿吸气的一瞬间进行。摄片时应注意X线投照角度,一般应与胶片垂直,照射点为耻骨联合,以便能清楚显示重要的[[解剖]]标志。这一[[检查]]结果往往比直肠盲端实际的位置要高一些,主要因为直肠盲端充满黏稠的胎便,有[[时气]]体不易到达顶点,另外病儿哭闹,肛提肌收缩幅度较大,有时可压迫直肠盲端回缩。②近年来应用[[B超]]、[[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确定盲端位置及术前估评括约肌的状态很有帮助。③也有人主张用穿刺抽吸法确定直肠盲端的位置。具体方法是用一粗针头由肛门隐窝处刺入,边[[进针]]边抽吸,一旦抽出胎便时,针头所在的深度即为直肠盲端与皮肤的距离。穿刺时应注意进针角度从肛门垂直线向前倾斜5°~10°,防止穿[[刺针]]进入过深和进针过猛而刺入膀胱或腹腔其他脏器。
5.放置胃肠减压管。
6.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同时给予[[维生素K]]110mg,肌内注射,21</SUB110mg,肌内注射,2/d,以改善[[凝血]]功能。
7.合并瘘管或已做结肠造口者,术前应清洁洗肠,以便除去全部粪便,术前12h可用1%[[新霉素]][[溶液]]或[[甲硝唑]]溶液注入盲端。
1.切口 左下腹腹直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腹直肌前鞘,分开腹直肌,切开腹直肌后鞘及腹膜进入腹腔(图12.14.1.2.4-2)。
7.将直肠壁肌层与外括约肌皮下环固定数针,切除多余的直肠及瘘管残端,将直肠全层与肛门皮肤切缘做间断缝合。为防止术后溢粪,我们主张仅切除瘘管组织,尽量保留直肠组织(图12.14.1.2.4-8A~C)。
1.[[新生儿期]]行腹会阴联合手术创伤大,易发生[[创伤性休克]],因此,术中除操作必须轻柔外,应用电刀[[止血]]。如发生血容量不足,应及时补充全血。术中及术后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4.直肠远端血运要充足,拖出结肠要有足够的长度。使拖出后无张力,防止术后回缩。
5.从骶前向会阴部分离时应当轻柔,并靠近直肠,防止损伤过多的肛门外括约肌及盆腔的阴部神经而导致肛提肌和外括约肌的[[运动障碍]]而继发肛门失禁。 === 术后处理===
经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4.保持会阴部清洁,观察拖出肠管的血运情况,如直肠黏膜的[[色泽]]有无发黑,缝合处有否开裂,直肠有无回缩。
5.术后2周起开始扩肛,持续半年至1年。如有肛门部位感染及会阴部创口愈合不佳,切口裂开等情况时,则应待愈合后再开始扩肛。扩肛注意事项与[[会阴肛门成形术]]相同。 === 并发症 === ==== 1.直肠坏死====
最常见的原因是在结扎乙状结肠动脉及直肠上动脉时损伤了边缘弓的供血,导致直肠远端血运障碍;另一个原因是肠管游离长度不够,勉强拖出后,肠管张力过大,使[[肠系膜]]血管受到牵扯而发生肠[[坏死]],表现为肛门部直肠黏膜发黑、坏死,吻合部裂开,肠管回缩,继发感染,如坏死段较长时,感染可向上[[扩散]]引起[[盆腔腹膜炎]]。发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乙状结肠造口,以便迅速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肛门部创口愈合后,可择期关闭结肠造口或再次做腹会阴乙状结肠拖出肛门成形术。
腹腔严重感染应及时引流。肛门部感染除应用有效抗生素外,必要[[时行]]乙状结肠暂时性造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