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2”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方名〕藿朴夏苓汤 〔处方〕藿香(12g) 川朴(12g) 法夏(12g) 茯苓(12g) 六一散(12g) 苡米(12g) 竹叶(12g) 蔻仁(6...”)
 
 
第5行: 第5行:
 
〔医案〕某儿,男,3岁。不明原因发热8天,午后为重,体温:上午38~38.5℃,下午39.2~39.8℃,汗少,不咳,时恶心呕吐,精神困倦,不思饮食,溲黄便结,舌苔薄腻,脉浮数。指纹紫红,浮于风关。刻诊:体温39.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2×10\z9\z/L,中性0.78,咽充血(+),诊断为上感。用青霉素抗感染加口服小儿退热片治疗3天。药后1小时见汗出热退,但2小时后体温又回升。再次就诊时,改用中医诊治,考虑患儿形体较胖,脾虚湿困,又暑邪挟湿,故辨证投用藿朴夏苓汤,嘱每日2剂,少煎频服,忌油荤,另配饮西瓜汁,2剂后热退,续服2剂以巩固疗效。
 
〔医案〕某儿,男,3岁。不明原因发热8天,午后为重,体温:上午38~38.5℃,下午39.2~39.8℃,汗少,不咳,时恶心呕吐,精神困倦,不思饮食,溲黄便结,舌苔薄腻,脉浮数。指纹紫红,浮于风关。刻诊:体温39.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2×10\z9\z/L,中性0.78,咽充血(+),诊断为上感。用青霉素抗感染加口服小儿退热片治疗3天。药后1小时见汗出热退,但2小时后体温又回升。再次就诊时,改用中医诊治,考虑患儿形体较胖,脾虚湿困,又暑邪挟湿,故辨证投用藿朴夏苓汤,嘱每日2剂,少煎频服,忌油荤,另配饮西瓜汁,2剂后热退,续服2剂以巩固疗效。
 
〔按〕小儿夏季热多发生在酷暑未及长夏季节,暑多挟湿,又长夏主湿,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脾胃功能虚弱,易于发生湿阻。故治宜祛湿清热,宣畅气机。方中藿香芳香宣畅;川朴、半夏行气化湿;茯苓、苡米健脾利湿;杏仁宣利肺气;蔻仁芳香化湿;加以六一散、竹叶、通草、冬瓜仁以增强利湿之功;淡豆豉宣通解表。诸药相合,则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诸症自除。临床用于小儿夏季热疗效肯定。
 
〔按〕小儿夏季热多发生在酷暑未及长夏季节,暑多挟湿,又长夏主湿,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脾胃功能虚弱,易于发生湿阻。故治宜祛湿清热,宣畅气机。方中藿香芳香宣畅;川朴、半夏行气化湿;茯苓、苡米健脾利湿;杏仁宣利肺气;蔻仁芳香化湿;加以六一散、竹叶、通草、冬瓜仁以增强利湿之功;淡豆豉宣通解表。诸药相合,则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诸症自除。临床用于小儿夏季热疗效肯定。
 
+
{{zk120}}
== 百科帮你涨知识 ==
 
 
 
[http://www.zk120.com/ji/ 查找更多中医古籍]
 
 
 
[http://www.zk120.com/an/ 查找更多名老中医的医案]
 
 
 
[http://www.zk120.com/fang/ 查找更多方剂]
 

2017年3月27日 (一) 17:20的最新版本

〔方名〕藿朴夏苓汤 〔处方〕藿香(12g) 川朴(12g) 法夏(12g) 茯苓(12g) 六一散(12g) 苡米(12g) 竹叶(12g) 蔻仁(6g) 通草(6g) 冬瓜仁(30g) 淡豆豉(10g) 杏仁(10g) 〔用法〕每日1剂,不可久煎,频频饮服。若体温在39℃以上者可日服2剂,忌食油腻及不消化之食物。 〔适用病证〕小儿夏季热。 〔医案〕某儿,男,3岁。不明原因发热8天,午后为重,体温:上午38~38.5℃,下午39.2~39.8℃,汗少,不咳,时恶心呕吐,精神困倦,不思饮食,溲黄便结,舌苔薄腻,脉浮数。指纹紫红,浮于风关。刻诊:体温39.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2×10\z9\z/L,中性0.78,咽充血(+),诊断为上感。用青霉素抗感染加口服小儿退热片治疗3天。药后1小时见汗出热退,但2小时后体温又回升。再次就诊时,改用中医诊治,考虑患儿形体较胖,脾虚湿困,又暑邪挟湿,故辨证投用藿朴夏苓汤,嘱每日2剂,少煎频服,忌油荤,另配饮西瓜汁,2剂后热退,续服2剂以巩固疗效。 〔按〕小儿夏季热多发生在酷暑未及长夏季节,暑多挟湿,又长夏主湿,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脾胃功能虚弱,易于发生湿阻。故治宜祛湿清热,宣畅气机。方中藿香芳香宣畅;川朴、半夏行气化湿;茯苓、苡米健脾利湿;杏仁宣利肺气;蔻仁芳香化湿;加以六一散、竹叶、通草、冬瓜仁以增强利湿之功;淡豆豉宣通解表。诸药相合,则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诸症自除。临床用于小儿夏季热疗效肯定。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藿朴夏苓汤2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藿朴夏苓汤2》经典原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