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
其他疾病: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释名
期,指周期,一周年称“期年”。《标幽赋》:“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至此正值一个周期,穴又分列两厢,故称“门”。又汉武帝置“期门武宫”,而肝为“将军之宫”,故以此名其募穴。
出处
《伤寒论》。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穴区内有第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
功用
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配穴举例
配肝俞、膈俞治胸胁胀痛;配内关、足三里治呃逆;配阳陵泉、中封治黄疸 (《腧穴学》)。
配肝俞、膈俞,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胸胁胀痛。
配内关、足三里,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配阳陵泉、中封,有舒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
《千金方》:主喘逆卧不安,咳胁下积聚。
《铜人》: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
《大成》:胸连胁痛,期门、章门、丘墟、行间、涌泉。
现代研究
(1)针或灸期门治疗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疗效。经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灸动物“期门”对药源性肝硬变有疗效。 (2)临床检查发现,期门穴有压痛者均有肝区压痛和肝血流图及肝功能的异常改变。 (3)针期门可使胆管口括约肌紧张收缩,内压升高,停针时则使括约肌松弛,并有助于胆囊运动。 (4)期门配日月加电脉冲治疗胆石症有一定疗效。
别名
肝募。
穴义
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
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
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
其他疾病: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刺灸法
刺法:1、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腹后壁放散。
2、沿肋间方向平刺0.5-1.0寸。
3、针刺时应控制好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肝肺。
灸法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