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滑隐藏

百科

中医智库APP 打开

打开

更改

致病菌

删除19字节, 2017年3月20日 (一) 14:11
无编辑摘要
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um)。
细菌在人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细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Pathogenicity)。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具有质的概念,如[[鼠疫细菌]]引起[[鼠疫]],结核杆菌引起结核。致病性强弱程度以'''毒力'''(Virulence)表示,是量的概念。各种细菌的毒力不同,并可因宿主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一种细菌也有强毒、弱毒与无毒菌株之分。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其含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最少量的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及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细菌的毒力==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
侵袭力(Invasiness)是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主要物质有细菌的[[酶]]、[[荚膜]]及其他表面结构物质。
===毒素===
细菌毒素(Toxin)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外毒素====
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外毒素]](Exotoxin),并可从菌体扩散到环境中。若将产生外毒素细菌的液体培养基用滤菌器过滤除菌,即能获得外毒素。
外毒素毒性强,小剂量即能使易感机体致死。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毒性最强,1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为10-6mg;[[白喉]]毒素对豚鼠的致死量为10-3mg。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志贺氏痢疾杆菌]]的神经毒素、[[霍乱弧菌]]的肠毒素等。外毒素具[[亲组织性]],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引起特殊病变。例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及[[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虽对[[神经系统]]都有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相同。破伤风杆菌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传递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麻痹运动神末梢,出现眼及咽肌等的[[麻痹]];白喉杆菌外毒素有和[[周围神经]]末梢及特殊组织(如[[心肌]])的亲和力,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可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有些细菌的外毒素已证实为一种特殊酶。例如产气荚膜的[[甲种毒素]]是[[卵磷脂酶]],作用在细胞膜的[[磷脂]]上,引起[[溶血]]和[[细胞坏死]]等。
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分子量27,000-900,000,不耐热。白喉毒素经加温58~60℃1~2小时,破伤风毒素60℃20分钟即可被破坏。外毒素可被蛋白酶分解,遇酸发生变性。在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但保持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
====内毒素====
[[内毒素]](Eedotoxin)存在于菌体内,是菌体的结构成份。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都有内毒素,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奈瑟氏球菌]]等。
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引起的病理变和临床症状大致相同。 #发热反应:内毒素作为外源性致热原(即[[热原质]])作用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糖代谢紊乱]]:先发生[[高血糖]],转而为[[低血糖]],大量[[糖元]]消耗,可能与[[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有关。 #[[血管舒缩机能紊乱]]:内毒素激活了血管活性物质([[5-羟色胺]]、[[激肽]]释放酶与激肽)的释放。[[末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输出量减低,导致[[低血压]]并可发生[[休克]]。因重要器官([[肾]]、[[心]]、[[肝]]、[[肺]]与[[脑]])供血不足而[[缺氧]],[[有机酸]]积聚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内毒素能活化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当[[凝血作用]]开始后,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造成DIC;由于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以及内毒素活化胞浆素原为胞浆素,分解纤维蛋白,进而产生出血倾向。 #[[施瓦兹曼现象]](Shwartzman phenomenon):可能是由内毒素引起DIC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内毒素注入动物皮内,次日再以内毒素静脉注射,数小时后第一次注射的局部皮肤出现坏死。如果二次均为静脉注射内毒素,就可出现DIC。现认为第一次剂量的内毒素封闭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以至不能消除第二次注入的内毒素,故发生这种反应。亦可用炭粒代替第一次内毒素剂量以阻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或以肾上腺皮质类因醇处理,也可得同样结果。
此外,内毒素还能引起早期[[粒细胞减少血症]],以后继发[[粒细胞增多血症]];活化补体C3,引起由补体介导的各种反应等。
===细菌侵入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
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除必须有一定毒力外,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部位。有些病原菌毒力极强,极少量的侵入即可引起机体发病,如[[鼠疫杆菌]],有数个细菌侵入就可发生感染。而对大多数病原菌而言,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感染,少量侵入,易被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
病原菌的侵入部位也与感染发生有密切关系,多数病原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位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如[[痢疾杆菌]]必须经口侵入,定居于[[结肠]]内,才能引起疾病。而[[破伤风杆菌]],只有经伤口侵入,厌氧条件下,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发疾病,若随食物吃下则不能引起[[感染]]。
[[Category:细菌]]
== 百科帮你涨知识 == [http://www.{{zk120.com/ji/ 查找更多中医古籍] [http://www.zk120.com/an/search?qe=%E8%87%B4%E7%97%85%E8%8F%8C 名老中医谈致病菌] [http://www.zk120.com/fang/ 查找更多方剂]}}
61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