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Internal Classic,Canon of Medicine,Neiching),简称《'''内经'''》, [[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见[[岐黄]])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
《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列的[[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内经》的书名==
关于《[[内经]]》之书名,明代[[张景岳]]认为:“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对于《灵枢》的涵义,他认为此书所论为“神灵之枢要”,显示其重要性。其他一些著作也有类似的释文。如明代[[吴崑]]说:“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明代[[马莳]]认为《素问》系黄帝与[[岐伯]]、[[鬼臾区]]等六臣“平素问答之书”。也有人认为《内经》书名别无深意,《汉书.艺文志》另有《等六臣“平素问答之书”。也有人认为《内经》书名别无深意,《汉书·艺文志》另有《[[外经]]》书名(书已佚),内与外只是相对而言。
==《黄帝内经》在国外的影响==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如同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都是在说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如《天元纪大论》:“臣积(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珝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明显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一日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独沉。”就是一日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3).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诚如《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解释了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诚如《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解释了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说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说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4). 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5).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上帝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上帝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读如胎)始也。”对整个生物界,则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始也。”对整个生物界,则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降出入,无器不有。”《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灵枢.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降出入,无器不有。”《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灵枢.》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6). 《黄帝内经》的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如《灵枢.《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就将视听嗅味等感觉认为是由于[[气血津液]]注于各孔窍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对于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思维活动也做出了唯物主义解释。《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注于各孔窍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对于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思维活动也做出了唯物主义解释。《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如此描写人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正确的。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形弊血尽……神不使也。”又《素问.逆调论》:“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我国古代哲学是有很大贡献的。 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形弊血尽……神不使也。”又《素问·逆调论》:“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我国古代哲学是有很大贡献的。
==黄帝内经古今注解书目==
[[分类:医学视频]]
== 百科帮你涨知识 == [http://www.{{zk120.com/ji/search?qe=%E9%BB%84%E5%B8%9D%E5%86%85%E7%BB%8F 中医古籍论黄帝内经] [http://www.zk120.com/an/ 查找更多名老中医的医案] [http://www.zk120.com/fang/ 查找更多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