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注解

蜕皮(moulting;ecdysis,ecdyses(复))是指昆虫幼体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的过程。

体表具有角质层的昆虫、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线形动物等,在生长过程中脱掉其旧角质层的现象称为蜕皮。脊椎动物的蛇和蛙以及软体动物的石磺等之皮肤更新,也称为蜕皮。另外,哺乳类的换毛,鸟类的换羽,也可看作是一种蜕皮现象。节肢动物随着蜕皮而发生变态,并且体节数(甲壳类、多足类、原尾类的幼体)也增加。又再生也常在蜕皮时进行。线虫类,一生中蜕皮4次;昆虫在幼虫时期蜕皮5—7次,蛹一般蜕皮一次,但蜉蝣的幼虫可蜕皮20次以上。另外,无翅昆虫与甲壳类等相同,成虫也继续蜕皮。节肢动物蜕皮时,不仅脱掉体表的几丁质(chitin)。还弃掉前肠、后肠和气管内膜的上皮层。昆虫蜕皮可分3个阶段。(1)旧角质层与其下部重叠的真皮细胞分离(坠落)。(2)由真皮细胞分泌形成上表皮(epieuticula)。(3)形成由几丁质和蛋白质构成的新角质的主要部分,同时由于蜕皮腺作用形成保护层,另一方面,旧角质在真皮细胞分泌的蜕皮液的作用下,从下面被消化(digestion),仅残留少许的上角质层,其线状薄皮部的蜕皮线(ecdysialline)裂开,虫体便从此处脱出,于是蜕皮完成。这种蜕皮与坠落之间的时期,称为pharate instar。蜕皮时的力量,是依靠来自吸入消化管内的空气和水的压力,或血液移动引起的局部膨胀压以及局部肌肉蠕动等。脱掉的旧皮,称为蜕壳。甲壳类,把必需脱掉的旧角质层中的钙先一度溶于血液中,然后原样不动地或作为胃石和在身体一定部位(胸部、腹部腹面)生成钙块(称chalk)而留存下来,待新角质分泌之后,使钙向该处移动,以防钙的损失。引起动物蜕皮的激素,一般称为蜕皮激素。脊椎动物的甲状腺激素、昆虫类的前胸腺激素、甲壳类Y器官激素,都相当于蜕皮激素。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蜕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蜕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