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鳙鱼
跳转至: 导航搜索

(Aristichthys nobilis),硬骨鱼纲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inae)鳙属。又名花鲢、胖头鱼、大头鲢,古称。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与鲢鱼草鱼青鱼合称为四大家鱼。自然分布于除黑龙江外的中国各大江河和湖泊。

形态

体延长,侧扁。腹鳍前方的腹部圆平,腹棱自腹鳍后方伸达肛门。头大,体长仅约为头长的 2.9~3.1倍。眼小,位于头侧中轴线下方。口宽大,前位,略上斜。鳃耙细长密列,但不愈合。具咽上器官。咽齿一行,4/4,齿形相似,均为鞋底形,齿面光滑。鳞片细小,侧线鳞95~ 115。胸鳍长,远超过腹鳍基部。生殖期雄鱼胸鳍前面数鳍条的上缘各生有向后倾斜的骨质棱突,似刀刃,有割手感觉,雌鱼完全光滑。体背部及上侧面呈暗色,具不规则黑色斑块,下侧面及腹面银白色,各鳍灰褐色,上具许多黑色小斑点。(见彩图)

生物学特性

鳙喜栖息于水域的中上层,性温顺,易捕捉。巡游速度低,但猝发速度高。成熟个体于冬季湖水下降时,渐从湖泊到江河干流河床深处越冬;未成熟个体则多数仍留在湖泊深处。水中含氧量低于1.55毫克/升时呼吸受抑制,低至0.40~0.23毫克/升时开始窒息死亡。适温范围为20~32℃,繁殖最适温度为22~28℃,生长最适温度为25~32℃,最适pH为7.5~8.5。能在浮游生物丰富的肥水中生活,且耐受性大。当水体盐度为5‰时,生长不受明显抑制,但繁殖受到不利影响。终生主食浮游动物。鱼苗长至 8毫米左右时开始吞食轮虫、无节幼虫和小型枝角类。15毫米时,摄食方式由吞食向滤食过渡,此时的适口饵料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少量无节幼虫,也食大型浮游植物;16~20毫米时摄食机能大大加强。

雌鳙在长江流域一般5龄成熟。此时体长约850毫米,体重约10千克。在珠江流域提早1龄成熟。生殖季节一般为5月上旬至7月。长江的鳙产卵场以宜昌至道士袱(黄石市)江段为主,产卵一般在江水快速上涨且涨幅大时进行;当水位下落、流速变缓、流态平顺时产卵即告停止。怀卵量每千克体重约10万粒;池塘养殖的鳙怀卵量每千克体重平均为12.4万粒。卵漂流性。卵膜薄而透明,无粘性。卵黄淡青而稍带黄色。卵径1.5~2.0毫米,卵吸水膨胀后可增大到5.0~6.5毫米,这是因为卵黄周隙扩大所致,卵黄本身的体积变化甚微。受精卵在水温19.4~21.2℃时约经40小时孵出。初孵仔鱼长7~8毫米。雌鳙的体长绝对增长以2龄最快,从4龄开始增长量急剧下降;体重的绝对增重以3龄最迅速,此后几年增重仍较显著。满1龄的鳙一般体长为200毫米,体重0.25千克左右。生长最快的体长可达500毫米、体重1千克。已知最大个体重达49千克。

生产

鳙由于食物鲢较短、生长快速,且少病,历来是池塘、湖泊的优良养殖种类;同时因温顺易捕也适于在大、中型水库中放养。养殖用鱼苗过去依靠捕捞天然苗,常受自然条件限制。自1958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鳙的人工繁殖以后,苗源已趋充足。在江河自然生长鱼类的捕捞量中,鳙约占6%,产量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水域。

鳙鱼头肥大,其软腭组织和唇部松软肥厚,为一佳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鳙》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