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目录
查看“新行为主义”的源代码
←
新行为主义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有E.托尔曼、C.赫尔和B.F.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也就出现了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试图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来解释刺激-反应公式所不能解释的事实。赫尔也嫌J.B.华生用刺激-反应的一般原理作为行为解释的原则未免太天真,认为这些有机体内部进行的事实,应该从一套表述清晰的公式出发,用最严格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互相连结的定理,从而建立一种可靠的[[行为科学]]理论体系。斯金纳则认为,早期行为主义把意识经验排除在科学考虑之外的做法,在策略上是很不明智的。他指出,一种适当的行为科学必须考虑有机体皮肉内部所发生的事件,并认为可以对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进行研究而无需放弃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行为主义产生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操作主义以探讨科学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为宗旨,强调“操作分析”的方法,认为由于测量操作的方式不同,同一客观概念并不总是具有同一的意义。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记录、运算等操作的结果。30年代以后,操作主义原则在美国风行一时,特别受到新行为主义者的重视。他们都认为用科学的操作来规定[[心理学]]上一些术语的意义,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争论,有助于把[[心理科]]学体系建立在客观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之上。
返回至
新行为主义
。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分类索引
中药
穴位
名医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