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综合性临床医著。又名《华氏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简介

综合性临床医著。又名 《华氏中藏经》。 托名东汉华佗所撰,但成书年代尚无定论。本书医论部分中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书分 3卷作“一卷”。另有 “二卷”本或“八卷”本,内容相同。从内容分析,《中藏经》可能成书于北宋。该书载述之地黄煎丸,内有山药(旧名薯蓣,为避英宗名讳而改此名),故知此书当成书于英宗后(1064年以后)。而《中藏经》的书名首见于。但清代孙星衍认为:“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亦有人主张,医论与附方部分成书于不同年代。全书前半部属基础理论范畴,后半部为临床证治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 所述病证包括阴厥、 劳伤、中风偏枯、脚弱、水肿、痹证、痞证、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书中对一度盛行之“服饵”有较为中肯之评析。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此书有多种刊本,现存最早为明本,另有明清多种刊本及日刻本、现代排印本等。==书名渊源== 《华氏中藏经》见 ,为一卷,陈振孙同。云:汉·谯郡华佗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

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卷上,自第十篇“性急则脉急”已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史锦芳,其弟录稿赠余。又以嘉庆戊辰年乞假南归,在吴门见周氏所藏元人写本,亦称赵书,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合前后二本,校勘明本,每篇脱落舛误,凡有数百字。其方药名件、次序、分量,俱经后人改易,或有删去其方者。今以赵写两本为定。

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考《隋书·经籍志》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疑即是中卷"论诊杂病必死候"已下二篇,故不在赵写本中,未敢定之。邓处中之名不见书传,陈振孙亦云:“自言为华先生外孙,称此书因梦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称“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无以干支纪岁不著岁字者,疑其序伪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异,则后人所改。赵写本旁注有高宗、孝宗庙讳,又称有库本、陆本异同,是依宋本手录。元代不避宋讳,而不更其字,可见古人审慎阙疑之意。

此书四库书既未录存,又两见赵写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万应圆等,皆以丸散治疾,而无汤药。古人配合药物分量,案五脏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数。今俗医任意增减,不识君、臣、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药为中医”之叹。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过于内科。此即古方不可增减之明证。余所得宋本医学书甚多,皆足证明人改乱古书之谬,惜无深通医理者与共证之。

嘉庆十三年太岁戊辰十月四日孙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馆

华氏中藏经序

应灵洞主探微真人少室山邓处中

华先生讳佗,字元化,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须臾,有人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复有一人曰:“道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可付也?”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耳。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不负恩。”首坐先生云:“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能从之。”二老笑指东洞云:“石床上有一书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时得书,回首已不见老人。先生慑怯离洞,忽然不见,云奔雨泻,石洞摧塌。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效无不存神。先生未六旬,果为魏所戮,老人之言预有斯验。余乃先生外孙也,因吊先生寝室,梦先生引余坐,语:“《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人。”余觉,惊怖不定,遂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帙,乃《中藏经》也。予性拙于用,复授次子思,因以志其实。

甲寅秋九月序==成书渊源== 华佗(公元2~3世纪间) 东汉临床医学家。以发明全身麻醉的“麻沸散”,擅长外科手术和设计体育医疗的五禽戏而著称于世。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本为士人,早年游学徐州,兼通数经,晓。太尉黄琬等人曾两次辟其为官,皆不就,年百岁犹有壮容。曹操积苦头眩,闻佗医技精良,召其常侍左右,以针灸治疗,随手而愈。但他性情孤傲,又去家思归,以妻疾为托,归家至期不返,累召不应,被曹操所杀。临死,曾出书稿一卷与狱吏,吏惧而不敢受,及索火烧之,未能传世。后世《中藏经》是托名之作。

华佗精于方药,医学造诣甚深,医疗涉及面很广,传世治疗案例即包括现在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小儿科病、呼吸器官病及皮肤病等。尤其在全身麻醉和外科手术上有相当成就。对于病在腹中,针药所不能及者,便先令病人饮“麻沸散”,使之如醉而无知觉,再剖腹断肠,去其病患,缝合后敷以膏药,四五日痊愈,一月后平复。又主张积极的体育锻炼,创“”,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人有不适,作一禽之戏即舒。他医术精良,疗疾处剂用药不过数种,针灸取穴不过数处,沿用至今的还有其所创沿脊柱两旁夹骨施针之穴, 现名为“华佗夹脊穴”。弟子有吴普、 樊阿、李当之等。

现存之《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现今出版的编辑作者为谭春雨。==学术思想== 《中藏经》以为中心,广搜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籍之中论阴阳、析寒热、分虚实、辨脏腑、言脉证之理,揆诸大旨而融会贯通,条分缕析且发挥蕴奥,最早形成以脉证为中心之脏腑辨证学说,奠定脏腑辨证理论之基础,为中医明经正道,厥功甚伟。其学术思想包括:①指导思想为“天人相应”,提出“阴阳否格、上下不宁”病机学说;②诊断思想为重“形证脉气”,创立“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脏腑辨证八纲;③治疗思想为“从顺其宜”,倡导“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④学术观点为“贵阳贱阴”,启迪扶阳温补之医学流派。

评价

《中藏经》概括地叙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确立了体系,开创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的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中藏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中藏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