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著,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

伤寒著作。该书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著,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 ==作者==

柯琴==作者简介==

清代医家。字韵伯,号似峰。原籍浙江慈溪人。后迁居虞山(江苏常熟)。博学多闻,能诗善文,不涉仕途,矢志医学。读《内经》、《伤寒论》颇具心得。著医书及整理注释之典籍颇丰。撰《内经合譬》,已佚。另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尝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因而采用六经分篇,以证分类,以类分方之方法,对伤寒及杂证,据六经加以分类注释,使辨证论治之法更切实用,且说理明晰,条理清楚,是继元·王好古之后采用六经分类归纳某些杂证有独特见解之医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文章在线阅读

1、

2、

3、

均由清·柯琴编注==相关资源==

①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②清·王丙撰。六卷。撰年不详。王氏按《千金翼方》卷九-十所辑《伤寒论》原文,并据《脉经》参校后作为原文定本加以注释。卷一-二,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卷三-五,谈其它各经病状及治法;末卷述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等内容,并附杂方。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原刻入《》中。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二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③明·史闇然、清·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书未见。==系列书籍==

《伤寒论注·伤寒明理论》卷下·诸药方论 《伤寒论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 《伤寒论注·伤寒明理论》卷中 《伤寒论注·伤寒明理论》卷上 《伤寒论注·伤寒明理论》序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二·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伤寒论注·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伤寒论注·伤寒论》序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伤寒论注》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伤寒论注》》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