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中国古代汉医著作之一,张从正编撰,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儒门事亲》原为前三卷医论三十篇之篇题,自十四卷本始,方作为全书之名。医论三十篇集中表达了张子和的主要学术思想,著名的汗吐下三法及攻邪理论均倡说于此。对其编撰,目前存有疑义的是后三篇,较多学者倾向非子和所作,但未提出有力的文字资料来证明。
书籍介绍
《儒门事亲》,张从正撰,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
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百法心要,三法六门,“三消论”(刘完素),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世传神效方等几部分内容。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攻下三法治疗诸病。书中以六邪归纳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为,此即为该书创立的“攻邪论”的主要思想。
在具体应用汗吐下三法时,作者从治法范围,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较前人认识有了较大的扩充。三法均有具体用法、注意事项、禁忌证,应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所用药物遵崇完素,偏于寒凉,颇有心得。
同时书中对应用补法有独到见解,认为邪去后才可言补,重在以五谷、五菜、五果、五畜、五菜充养之,并批评世风好补之偏。
后人对该书突出的攻邪论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因为该书治病偏于攻邪,也受到一些医家如朱丹溪的批评。==作者简介==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是继刘完素之后以自己独创理论轰动金 元医学界的人物之一,力主汗、吐、下三法, 为攻邪派”的代表。约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卒子哀宗正大五年 (1228年),享年七十二岁。
张从正幼喜读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又酷爱作诗饮酒,性情豪放,作风平易近人。因家世业医,对医学造诣尤深,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他青年时期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中一度被召到京都太医院工作。由于处子朝戈暮戟,疫病流行的乱世,看不惯迎送长吏、马前唱喏的丑态,不久便辞归乡里,与徒弟麻知几、常仲明等人游于隐(注:加三点水)水之上,一面博览古今医著,研讨医学理论,“讲明奥义,辨析玄理”;一面悬壶应诊,为人治病。数年间名震中原,“以医闻于世”。晚年,由于不满金朝统治,乃隐居民间,过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纸窗土炕醉复醉, 日夕间醒吞五斗”的生活。
张从正治学态度谨严务在求实,立论必以古代医学文献为依掘,学术观点则私淑刘完素,用药多偏寒凉,并有所发展。例如在病因分类方面,他在刘完素的基础上,将临床各种疾病按病因分为风、暑、湿、火、燥、寒六大门类,较河间五运六气归类法,执简驭繁,更加切合实用。
在治疗方法上,张从正则从疾病发生的实际出发,认为邪气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主张治病必先祛邪,邪去则正安。他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指出风暑火湿燥寒为天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上(外);雾露雨雹冰泥为地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下,酸苦甘辛咸淡为人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中。于是,他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论述,以及《伤寒论》关于麻黄汤、桂枝汤、瓜蒂散、三承气汤等的具体运用,提出治疗疾病必先祛邪,而祛邪则应以汗、吐、下致病三法为主。具体地说,凡风寒之邪在皮肤经络之间所致的疾病,可用汗法;凡风痰宿食在胸膈或上脘所致的疾病,可用吐法;凡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所致的疾病,可用下法。正由于张从正倡言汗,|吐、下攻病三法,所以后世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