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博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内经博议》医学著作。是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予以阐述的论文集。

简介

医经著作。四卷。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予以阐述,从而形成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文字清新,论辨透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信息==

<篇名>内经博议 书名:内经博议 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75年 ==内容==

<目录> <篇名>题辞 属性:儒可无用乎。耳目心思等之木石。百年为可悼也。儒可有用乎。兵刑钱谷绍之职司。一时为可鄙也。居今之世。志 古之道。求所谓卓然自命。上不溷君王而下不委诸草莽者。其在岐黄之业乎。夫岐黄之业。谈何容易。不知阴阳消长之 理者。不可与言医。不知死生变化之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草木虫鱼邱陵牝牡之性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古今异宜 刚柔互用应变合于秒忽者。不可与言医。若是则五经四子之书。医之宗旨也。二十一史前后成败君臣兴废之所由。医之 证据也。与夫诸子百家零星传记杂出于饮食药石之书医之杂俎也。宰相须用读书人。国医须用读书人。如是而儒之一生。 无用不等之木石。有用不缀之职司。休德令闻而擅其美。岂不重赖夫医也耶。医之不可易言。儒之不可易言也。余性鄙 寡交。不乐轻与人。人不屑吾与。犹忆总角时。郡中得交罗君淡生。即今之东逸也。探所得细绎胸中经史衮衮可听。旁 及古文本学。皆可法知其非常人。未几陵谷变迁。隐见于烟雨蓬茨之下。名可得闻。迹不可得见。如是者三十年。君之 读书乐道。视壮年又何如。而内经博议诸书出矣。人谓与东逸先生同时朝夕讨论不倦。所重岂在区区。余曰。儒之无用 者如彼。有用者又如此。百岁而后。其欲尚有东逸者。非博议诸书。又焉足千古哉。 \x友弟石年赵汝揆拜书。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天地阴阳大论 属性:或问于余曰。轩岐述天地之道。明阴阳之本。终以三合为治。帝臣若鬼臾区。犹曰上候而已。未能明其事也。今二 千年来。学人如众盲摸象。纷纷以运气治病。卒无一验。而粗心守陋之传。谓此且置之高阁。略无省思。不知乾坤鼓铸 万类。人在气交。如鱼在水。民知所生。而不知所以生。今子沉潜内经。发愤而欲明之。其于造物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 本。不可不挈其要领。而为后学一明之乎。余曰唯唯。经曰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 之。合为九气。九气具。而天地人三才之体用备矣。夫所谓其生五者。合天地人万类。皆生于五行之气也。乃不曰其气 五。而曰其气三。则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一阴一阳而营运之。鼓舞之。其间阴阳各一。而所以能营运鼓舞者。则又 有一也。此一合二以成三。而始布五行于阴阳刚柔之间。人在气交而两受之。此所以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 三才既立。五常备行。而天地人之体用遂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则日月四时。营运不息。此其大运也。而又有其总 持者。复列五运。首土以持岁功。本六元于司天,以正六次。于以主时主岁主次。各不同也。此天之分用也。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则山川水土。五方阴阳各奠。此其定体也。而又有其迁次者。三阴三阳。各以司年。奉六元司天在泉。各以 上下正岁气。于以纪方纪步纪岁。各不同也。此地之分用也。由是而天地之气。必三合为用矣。然其间气化分行。其体 则奠定而不移。其事则博济而不杂。其神则妙用而无方。其道则循环而补救。是故阴阳之气。有所为各止。而不相凌蹿 者。如大气之举。风寒在下。燥热居上。湿气居中。火游行于其间。是以少阴厥阴在下。太阳阳明在上。太阴居中。少 阳通乎上下。于人禀之为体。亦犹是也。此虽六气交互布 之相输。而上中下之定位不移也。又有夹辅而行。参伍为用 者。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之类。原其然者。三阳悉起于三阴。阳之所起。 阴亦从之而见。少阳起于厥阴。乃中见厥阴。阳明起于太阴。乃中见太阴。以其根底所在。恒相比而不离。故参伍以为 用也。又有亢害承制者。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六者皆有承制。阴为循环相救。以消弥其亢甚。 而不至于毁裂。是则三合之内。三合之外。又有妙用如此者。无非其气三之为用。而鼓舞营运于天地人之间。乃天地造 物之根。而非人之所能为也。盖天地之气。无不有分。亦无不有合。此天地之本。阴阳之朕也。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天地阴阳大论 属性:或问于余曰。轩岐述天地之道。明阴阳之本。终以三合为治。帝臣若鬼臾区。犹曰上候而已。未能明其事也。今二 千年来。学人如众盲摸象。纷纷以运气治病。卒无一验。而粗心守陋之传。谓此且置之高阁。略无省思。不知乾坤鼓铸 万类。人在气交。如鱼在水。民知所生。而不知所以生。今子沉潜内经。发愤而欲明之。其于造物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 本。不可不挈其要领。而为后学一明之乎。余曰唯唯。经曰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 之。合为九气。九气具。而天地人三才之体用备矣。夫所谓其生五者。合天地人万类。皆生于五行之气也。乃不曰其气 五。而曰其气三。则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一阴一阳而营运之。鼓舞之。其间阴阳各一。而所以能营运鼓舞者。则又 有一也。此一合二以成三。而始布五行于阴阳刚柔之间。人在气交而两受之。此所以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 三才既立。五常备行。而天地人之体用遂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则日月四时。营运不息。此其大运也。而又有其总 持者。复列五运。首土以持岁功。本六元于司天,以正六次。于以主时主岁主次。各不同也。此天之分用也。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则山川水土。五方阴阳各奠。此其定体也。而又有其迁次者。三阴三阳。各以司年。奉六元司天在泉。各以 上下正岁气。于以纪方纪步纪岁。各不同也。此地之分用也。由是而天地之气。必三合为用矣。然其间气化分行。其体 则奠定而不移。其事则博济而不杂。其神则妙用而无方。其道则循环而补救。是故阴阳之气。有所为各止。而不相凌蹿 者。如大气之举。风寒在下。燥热居上。湿气居中。火游行于其间。是以少阴厥阴在下。太阳阳明在上。太阴居中。少 阳通乎上下。于人禀之为体。亦犹是也。此虽六气交互布 之相输。而上中下之定位不移也。又有夹辅而行。参伍为用 者。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之类。原其然者。三阳悉起于三阴。阳之所起。 阴亦从之而见。少阳起于厥阴。乃中见厥阴。阳明起于太阴。乃中见太阴。以其根底所在。恒相比而不离。故参伍以为 用也。又有亢害承制者。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六者皆有承制。阴为循环相救。以消弥其亢甚。 而不至于毁裂。是则三合之内。三合之外。又有妙用如此者。无非其气三之为用。而鼓舞营运于天地人之间。乃天地造 物之根。而非人之所能为也。盖天地之气。无不有分。亦无不有合。此天地之本。阴阳之朕也。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其气三论 属性:天地阴阳一气而已。自太虚而有太乙之生气。由是动静焉而阴阳分。阴阳分而五行具。是五行之生者。不离阴阳之 一气也。而经曰其气三。且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三气者。天地人之本始也。试明之。太极无形。静则 为阴。动则为阳。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一阴一阳者。非各一之一。乃道之妙用。而合一之一也。唯其合一。乃能各 一。则是其本一而已。有三气存乎其间矣。是故动与静各一也。而所以能动静者又一也。由此观之。太乙之所施生。造 化之所鼓铸。必得三而成物。气不得三。则无以布行于五。而五非得三。又不能各合夫一也。三者一之用也。五者三之 成也。故三而成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总阴阳。而又积阳以自刚也。三而成地。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具刚柔。 而又积阴以自奠也。三而成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理以宰气。而气以载理。故人之成也。本乎气交。禀天之阳动 为气。本地之阴静为精。而有神存乎其间。以立性命之基。是精气神三者。合而不离也。此所谓三而成人也。且太极用 此三气以生五行。而五行之生。又莫不各用夫三气。试就人之五脏言之。心为太阳。而主血脉。是合阴阳而自为阳也。 肾为太阴。而涵命门真火。是合水火而本为阴也。肺主治节。而水出高源。是合金木水以行气也。肝为血海。而生一阳 以升太冲。是合水木火而总于厥阴也。脾上承火。而下涵水。以奠乎中。火以腐熟。水以滋灌。而土以归藏。是合水火 土而养四脏也。是知阴阳之功。相待为用。阴阳之根。互藏其宅。而五行之变化。皆非一气偏至之所成。盖一有偏至。 而合三则无偏。至一无鼓动。而合三则能鼓动。人徒知为三。而不知合三。而后致夫一也。徒知生于一。而不知用三。 而后全夫生也。自轩岐指出三气。而造化之妙用始彰。故三五与一。太上之玄阃。养生之奥关也。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六节五制生五论 属性: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其生五。(天元纪大) 河图之教五十有五。而总其数为天五地六。分其数为天五地五。天五者、一三五七九。五奇也。地五者、二四六八 十。五耦也。奇以五乘五。五五二十五。耦以六乘五。五六三十。此所以天五地六也。然而阴阳交互。气运相乘。则天 气反以六。地气反以五。此六节五制之旨。轩岐所述也。盖两仪既奠。而后天以阳而化气。气本无形。凡六合无形化气 之阴阳。皆本于天气。以阴而成质。质处有形。凡六合有形成质之阴阳。皆本于地气。所谓五者。生长化收藏。而成木 火土金水是也。所谓六者。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以奉寒暑燥湿风火是也。所谓六为节者。天以一元布行于地。 即本地之六位以分化气。是天以六为节也。所谓五为制者。地以坤顺承之化。即本天之五行以作成物。是地以五为制也。 总之天以五而干生。地以六而支生。以五加六而甲子生。天以五用六。地以六承五。此天施地生之大致。而六节五制之 妙义也。其生五者。原其初则五行实生于一气。由其后则万类皆生于五行。故五行有本生之理。有制用之道。其始也天 一生水。天一者纯刚之气也。纯刚之气为全体。故生水。水之为物。一阳居二阴之间。由静而动。由阴而阳。动而之阳。 故地二生火。水火既济。则形成而物畅。故天三生木。阳既畅发。则阳后生阴。自舒而敛。故地四生金。土居中位。成 乎四气。而成功位次反居其后者。土为万物之母。奉天而不居。故必于四气之既成。而后见之也。然土为中宫。为炉鼎。 能以水火为用。水火不得则相射。是以戊己之位。藏于水火。此坎纳六戊。离纳六己。所自来也。故戊己中宫为最尊。 布气育灵。为生物元始。所谓资生于坤也。故以是为南政。君临于上。而水木火金四脏之气环拱之。以其环拱。故谓之 北政。如臣面君也。至其地支辰戌丑未。居四余之偏。兼为四库者。盖以奠定四气。所以始万物终万物而告成功于物后 也。故天虽以五生土。而常以一先四。而首万物。一先四者。即五数之一。而首以土运之义也。此万物所以资始也。地 虽以十成土。而恒以二居五而终阴阳。二居五者。戊癸化火。而适终于地二之数也。此万物所以资生也。生生之本。制 用之道尽矣。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正六气说 属性:初气厥阴风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二气少阴君火。春厘清明谷雨立夏。三气少阳相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气 太阴湿土。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五气阳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六气太阳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各至六十日。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之右。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六微旨大论) 六气内经无正文。而于加临明明见之本文者。止有六节气位一章。发明司节之位。而于六节之阴阳上下未之详也。 故后学每以六气一气呼之。又不辨司天六元不同。一概改着。为说以详之。夫天气之行于地。既布之以五行。分之以四 时。历以日月之行。而成岁功。此万古不易。所谓天地合气也。然为气行其间。每不得与日月朔望相齐。故古圣更以斗 杓纪气于十二宫。而祀之以二十四以会周天。后分统以六气。凡六十日以分一气。周而复始。所谓四时之止也。然其为 气上下不同。标本各异。初气为厥阴风木者。一阳也。于卦为复。复在九地之下。正当两阴交尽之时。是以上为厥阴。 下为风木。故风木本阳而标阴也。二气为少阴君火。君火见于卯。所谓显明之位。其时为春厘清明。正三阳出地之时。 乃不名之少阳。而号之为少阴。不名风木。而名以君火者。以此时三阳虽出地。而其上仍属三阴春寒犹属是气。尚为阴 之少。故曰少阴。君火见于此者。易所谓帝出乎震也。帝主十二辰。于时无所不统。而于此分时者。前此一阳尚在九地 之下。而人历于显明。则圣作物睹。是以首出之于此也。其火主照临。不主热物。亦不夺春令。故曰君火不用。君火之 右。即为夏令。为三气之阳相火。相火当巳午为南离君位。非相火之所当。唯君火不用。故退行一步。使相火当之。俾 为夏官。以供臣职。故名以相火。明其无犯上之嫌也。相火当六阳之盛。正为太阳。乃不曰太。而曰少者。以阳虽盛。 而尚在地上。未亢未高。故犹曰少阳也。四气为太阴湿土。湿土在未坤也。坤为太阴。位在未上。又当未月。坤正临事。 故以太阴名之。又其时自大寒一阳生。以及于六阳。为上半年干之行事。自夏至一阴生。至亥以尽于六阴。为下半年坤 之行事。阳以顺行。阴以逆行。故一阴之生。不名一阴。以其生由太阴坤德。故即以太阴名之。时虽溽暑酷烈。六阳极 盛。而总曰太阴者。以阳已退职也。且当此之时。使非土润溽暑。则南离火旺。燥金安生。唯坤居其间。以土合火。而 腾其湿气。则大雨时行。而得以御火。使金气生。而气进与六阳代禅。非太阴之为而谁为耶。五气为阳明燥金。阳明者。 以其时去溽蒸而清明。退蒙昧而 敛。坚洁清肃。阳在上而方明。故曰阳明。金气坚而且洌。是以为燥。六气为太阳寒 水。寒水于时为亥。水属三阴。乃其上为太阳者。此时阳退而在上。为亢为高。在五阴之上。于卦为剥。居停而不用事。 故以太阳名。而纳之寒水也。寒水本阴。而标阳者。以此总之。正六气进气居下。退气居上。春夏阳自下升。故厥阴少 阴在上。秋冬阴亦自下而上。故阳明太阳在上。在下者为进气。在上者为成功。而进退之气。标本之说。于是可见矣。 此为主气司天。所加为客气。主客之分以此。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为运为气五六说 属性:自阴阳二气交易鼓舞。以化生五行为万物。而三才之成全奠其中。然所谓阴阳交易鼓舞者。二而已矣。二而有无息 之用。万而仰致一之道。以譬明之。五行为铜。二气为炭。此生生之本。由于交易鼓舞之妙。从无而有。从有而生也。 乃五行者。不明所自。请得言之。天一生水。阳始交于阴也。地二生火。阴始交于阳也。得阳而生火。得阴而生水。此 阴阳定交之始。故所生二子。仍肖父母。是以干道成男。坤道成女。道本斯矣。然以二气之鼓舞言之则水火生而万类之 胚胎具也。故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自兹而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则阴阳既交。而互生互长。万类成形而坚定。成 形为木。坚定为金。生矣成矣。故曰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然而能终之始之。必有为之先者。而使二气为之鼓之舞之。 则造化之藏用自成垆 。非中宫奠其元气。曷能不渝。此土之庞浓。为天五而居中。天五者。非以次而为五。乃摄四而 为五也。地之十承焉者耳。由斯言之。天地之施生。定于五行。盈天地之物生。莫非五行。四时之更。莫非五行。五方 之位。莫非五行。而五者之运。行于天地之间。为天为地。为人为物。为形为气。有一不在运中者乎。至于所以为六者。 亦自有说。本然二气三分而六。因阴阳之气。有国中末。有少壮老。其气各有盛衰。故各分而为三。是以为六也。以六 乘五。以五成六。于是五行物类之生成消杀。恒乘于六气之进退盛衰。故六气者。所以节宣五运。而成其化育者也。无 一物不成于六气之中。无一时不被六气之化。岂止五运六气为加临之说乎。是以帝问。而岐伯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阴阳之气。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今观于甲子。而 阴阳之纪以立。于是岁立。而年月日时阴阳之气各立。无非五六者。请更言之。时一日有十二。十二者。阴阳两从六也。 以五乘六。故五日一周甲子为一候也。一周甲子。气亦一周矣。故可以为候。此小周也。推之为七十二。而大周矣。此 从时而起者也。日者。甲乙至癸为旬日。天数五。故二五为小周。以五加六。故六十日为备一周。又历六甲子。为大一 周成岁矣。。此以日为起者也。月者。历十二辰恒主。今以纪时。又用五行以纪六气。而四时始备。凡五岁一周。历三十 年而备周。此以日为起者也。岁者。十二年一纪。六十岁一周。此一周者。又合年月之大而周之也。以五加六。小者为 小周。大者为大周。然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气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此五运六气。主岁 之常期。起于天地之自为六气也。由日时月而言。为阴阳生物之合气。由五运六气主岁而言。为阴阳成物之分气。有分 有合。有从合而分。有从分而合。此之所谓必以三合为治也。然而天主动。为五行之主。故运居其中而常先。地主静。 六气以不迁为会。故司天在泉。各有其故。要而言之。合气以专生物。分气以节成物。三合为治。人在气交之中。内禀 其合气。而尝外应其交气。此岁气五运之加临。何时而可废之也。其未可验者。南北刚柔。阴阳向背。未可一齐。岐伯 亦列其如是焉耳。使后之学人。通天地之秘。而行其活法。未尝印板文也。至后世加临寻病。而又不能知三合相交所乘 临之盛衰。而 为铃法。贻笑千古耳。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五运说 属性:五运以土为首。而加甲终复加己。循环十干。而不用正干之本气。说者谓甲己合土。此为化气。夫所谓化者。逢合 乃化。不逢合则不化。五运之加。甲己相去五岁。岂有逢合而化之理。又曰此本天气定位非加临也。经曰丹天之气。经 于斗牛女戊分。 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毕昴。玄天之气。经于张翼 娄胃。其戊己分者。则奎壁角轸也。五天五行之守气。各有所横以加于宿度。临于十干之上。如 气经于心尾己分。心 尾当甲。角轸当己。故土位甲己也。以下皆然。此说最为近似。而其实不然。盖天动而虚。其气圆通。而初无定气。其 临御五行。自有本然当然之则。而初非有守气以期之也。岐伯述天元册曰。大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始终。 布气育灵。总统坤元。夫肇基化元。而布气育灵。乃云总统于坤元。是坤元为万物之母也。坤元既为万物之母。而总统 之。则天亦必有以先用之。天之十干。以代戊己居中宫。而先用水火。然后成于木金。岂非总统坤元。而以土为首之义 乎。是以天之御化。首以土为甲。而甲遂为土。仍顺布五行于乙丙丁戊之上。而以本气化之。遂以金加乙。水加丙。木 加丁。火加戊。毕又再传。而土加己。金加庚。水加辛。木加壬。火加癸。而其本气之阴阳。仍有不能从化。而根据之以 为用者。如加阳干为气有余。加阴干为气不足。又未尝不因值年以佐用也。五运立。则年气有所统。故运之所临。每居 中而常先。如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则其气先。而与司天会。是谓天符。与岁支同气。则先而与岁会。是谓岁会与天符。 岁会三合。是谓太乙天符。所谓贵人者。司天与值岁朝拱之所在也。是以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 故五运为该年之根本也。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司天说 属性:天有六气。寒暑燥湿风火,即四时之主气。候至而布之。以分六气也。至于司天。则从地上六位之专精。而正对以 居之。以主期年。而名之为司天者。根据于甲子值岁之气。仍以地上不迁之气。会天之元。而立为监司也。其为六气。一 以甲子为序。而异于地上之四时。盖既以主持一岁。则自当以甲子为序也。其三阴三阳。上奉之者。六元在天。则三阴 三阳不自主气。所以正对皆奉之也。首少阴君火者。君火位午对子。令甲始子。与君为对。故遂名君火。尊君之出令也。 其令主热。不与显明卯位之君火同。彼以方春行令。止以照临。此在午宫。所对本属夏令也。次丑未为太阴湿土。太阴 在地。每与厥阴少阴合三阴而不离。故其位必次少阴。又坤土位未对丑。为土之官旺。是以上奉湿令也。又次寅申为少 阳相火。火之精。本生于寅。寅对于申。申尚有余暑。故以寅申奉火令。不当午者。午当君火。不敢侵也。又次卯酉。 为阳明燥金之临。旺于酉对卯。故奉燥令也。又次辰戌。为太阳寒水。寒水本位亥子。而亥属风木。子为午对。唯辰为 水库。戌当水冠带。为进气。故即以辰戌奉寒令。终巳亥为厥阴风木。风木于正六气。本在丑子及寅司天。移位于巳亥 者。木长生在亥。其对巳。故即以此奉风令也。盖其所司以为一岁之令。唯六元主之。三阴三阳不能尽合。故唯上从而 奉之。唯带有本位本气。则有本标太过不及之说。经曰少阴所为标也。厥阴所为终也。是巳有其所司。即有其在泉者。 以天包地下。地在天中。地居天之半。而天气之行于地者。亦半行于地上。半抑于地下。在前三气行于地上。故属司天。 后三气抑于地下。故属在泉。在泉之气沉而不上。故前扬后抑。前宣后郁。恒与司天为对。司天子午。则在泉卯酉。司 天丑未。则在泉辰戌。司天寅申。则在泉巳亥。恒相对而输转之。故有在天在泉之异也。司天极于三气。以天施之至也。 在泉居于六气。以地沉之至也。然总以司天为本。故本文不设在泉之岁。以司天统之也。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地上三阴三阳说 属性:司天以地上三阴三阳。奉天六元。然上下不类。而以奉之。未解何义。又不解地上三阴三阳。何以定位。内经未之 发明。请试论之。予前既明六元之着。盛于三阴三阳之定位矣。此六元之正义也。乃于其对。亦必三阴三阳奉之。岂三 阴三阳未有定义定位乎。夫天地之大气涵于宇宙。大概藏于北。生于东。长于南。收于西。则三阴在北。三阳在东。三 阴在南。三阳在西。可知也。在易东北俱为阳方。而此北阴东阳。西南俱为阴方。而此南阴西阳者。要此即两仪四象之 义。所谓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者也。盖气必先藏而后生。此乃静藏之地。故三阴先奠位于亥子丑。而太少厥皆 聚者。所以全乎阴以为藏也。藏而后生。而生必于东。故三阳遂正位于寅卯辰。而少明太皆聚者。亦所以全乎阳而为生 也。至于南离阳位。君火居之。而又总为三阴者。盖巳午未皆长气也。有生则必有长。长者实气也阴也。北阴无以实长。 故三阴亦聚于南。所谓天以阳生阴长者此也。西为蓐收正位。燥金居之。故西为阴方。为成为收。而三阳又居之者。盖 藏物必自下。收物必自上。生物必自下。杀物必自上。且自暑而凉。自秀而实。皆自上而下。上者阳也。而其时之肃杀 者、亦阳也。申酉戌为肃杀之方。故三阳亦聚于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者此也。盖天之二气。分为四象。北为阴。西为 阴中之阳。此地之二象。东为阳。南为阳中之阴。此天之二象。而生长收藏之理。备着于此矣。

<目录>卷之一\天道部 <篇名>天道或问五则 属性:问曰、五行各有正气。天地所合。干支所同。而阴阳之用。各有变迁。又参错不同何也。曰、此正所谓三合之治也。 三合而治。必将合气。必为主用。或从本气。或从标气。或因乎其盛。或由乎其化。虽有不同。要皆取用以崇体。而不 以体劳物也。如五运以土为首而加甲。自甲为土以下。皆不用干矣。而甲丙戊庚壬值年。仍为气太过。乙丁巳辛癸值年。 仍为气不及。其干虽变。而阴阳不变。则原非不用干也。司天亦变支矣。而火当午。土当丑未。金当酉。与岁为会。则 为当其位而合其气。是皆不变本位。亦不废本支也。大约阴阳之用。合两而成。以三为用。故阴阳之行。虽一体。而动 变则各由其道。各由其道者。所以妙阴阳之用也。一切三合变气皆如此。知其用则不疑其变矣。 问曰、司天运气合用。而有天符岁会。乃有小五运。复参于司天在泉。运气之间。则又何也。曰五行三合之治。无 往而不用。亦无往而不三合也。如辰戌太阳司天矣。而辰戌备历甲丙戊庚壬之五位。则五运亦尽历寒水之一位矣。寒水 唯一。而有五变。五变之中。所营运以周一岁者。亦各有五运。犹司天之间立纪步也。既以大五运与司天为乘临。则亦 有小五运与间步为乘临。此亦阴阳自然之道也。岁气必以木为主。故以太少角为初。以太少羽为终。五运之生序不可紊 也。然其用微。不及间步之剧。故经不着病。要使人知之尔。 问曰、五行五用。而各为首。六气首风木。司天首火。五运首土。五行本生首水。其成首金。循环而能为首者。岂 有义乎。曰、此阴阳造化之妙用。不可思议者也。由其初而言生物之始。始于天一。天一水也。水得暖而升。故火继之。 火水鼓荡而形成。故木继之。木长而坚。故金继之。四者非土不成。故成必以土也。洪范之序如此。盖生物之原也。若 四时六气。必以岁德为首。岁德在木。故木起厥阴。而临官于寅。所以达生气通人事也。自木而火。而土而金。以止于 水。四时之序。生长化收藏之事。五运之首土者。天之气自中而运。而戊己居中以生养万物。故即此中宫推之。以四正 环而拱之。以行其生生之用。此在天之事也。若司天以火为首者。少阴君火。有帝之尊。于以出治。孰不归仰焉。然唯 斗杓初指。帝乃临之。帝出乎震。故以火为首。而以厥阴为终。盖三阴为朋。今少阴居中。而厥阴在前。则必俟历三阳。 而厥阴为后矣。厥阴位亥。亦终之义也。由其成功而言。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显万类之成。而列万形之质。此不唯其 始。而唯其终。故必见其坚成。而后水木火土四形备具也。此成物之序。以其致用而言之也。 问曰、四时阴阳顺逆之行。有左右之辨何也。曰、阳自下而上。故左旋而为春夏。阴自上而下。故右旋而为秋冬。 是以春为生气而西行。变其收气而为暄。夏为长气而北行。变其脏气而为热。秋为收气而东行。敛其生气而为凉。冬为 藏气而南行。敛其长气而为寒。西北行为顺。东南行为逆。春夏日躔北陆而长。秋冬日躔南陆而短。亦阴阳顺逆之序也。 问曰、经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何也。曰、阴阳本合一者也。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立之以两。而相为对 待。此各一之一。人所易知也。以动静为鼓舞。以阴阳为妙用。无形而致有形。同体而立异体。阴阳合作。而鼓化机。 此合一之一。人所难知也。是故本其太始而言。阴阳之原。由于一机。静极而阳生。动极而阴生。阴阳互相生也。本其 成位而言。阴阳之根。互藏其宅。火胎子中。水胎午中。阴阳互相宅也。人能悟阴阳之本一。乃能知阴阳之能两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内经博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内经博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