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针灸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针灸学》总结、整理了祖国传统针灸医学知识,是首部融入神经学知识的中医学著作,也是为数不多的得到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题词、作序的中医学著作,被称为我国现代针灸医学的经典。作者及其学生在大量临床治疗案例的基础上,精选了典型的病例进行症状分析,同时对治疗方案、治愈效果等作详细说明,极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共分五篇:第一篇绪论;第二篇针灸治疗原理;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论,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为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本书继承和总结了孔穴的传统理论、针灸疗法,而又有所创新,所以称“新针灸学”。书末附以新中国医家对针灸的研究观察等文章及针灸插图。==版本==

195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中另有俄译本。

作者简介

现代女针灸学家(1909-1978年)。字景雩,江苏溧阳县人。原学习西医,毕业于苏州志华产科学校,于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石家庄正太铁路医院医生。后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29师卫生部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副司长,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针灸研究所所长,南宁市副市长等多种职务。朱氏热心中医事业,尤致力于针灸学的发展,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并大量培训针灸新生人员。其所著之《新针灸学》一书,系1949年以来影响较大,以现代科学观点阐述古代针灸学之学术著作,曾译成俄文出版,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针灸的由来和现状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针灸  第三章 针灸不是万能 第二编 针灸治疗原理  第一章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第二章 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  第一节 刺激的手法  一、抑制法  二、兴奋法  第二节 刺激的部位  第三节 刺激的时机  第三章 手法和“补泻”问题 第三编 针灸术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施术时医者的态度   第二节 施术时患者的体位    一、卧位    二、坐位    三、上肢取穴体位   第三节 针灸前的准备  第二章 针术   第一节 针的种类   第二节 针的制造和修理、保存    一、针的结构和规格   二、针的质料   三、针的制造   四、针的修理和保存   第三节 针感  一、针感的种类   二、针感出现的大体规律和基本要求  第四节 针刺的方向  一、定针刺方向  二、正确掌握针刺方向  三、直刺、斜刺和横刺的应用  第五节 选穴局部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针刺的深度  一、根据诊断和症状定针刺深度  二、根据患者年龄、胖瘦定针刺深度  三、根据针刺部位和针刺方向定针刺深度  四、根据患者针感掌握针刺深度   第七节 进针法    一、缓慢捻进法   二、快速刺入法    三、刺入捻进法  第八节 进针后的手法   一、进   二、退   三、捻  四、留  五、捣   第九节 起针法   一、轻捻提出法   二、平稳拔出法     三、迅速抖出法  四、起针时注意事项  第十节 安全留针法   一、安全留针的由来   二、安全留针操作手法  三、安全留针实例   第十一节 针治时注意事项   一、晕针   二、断针    三、禁针  第三章 灸术   第一节 灸和灸法    一、灸    二、灸法和种类   第二节 艾卷灸的由来    一、改革艾炷灸等灸法的原因    二、艾卷灸的临床应用过程   第三节 艾卷的制作   第四节 艾卷灸法    一、执艾卷手势    二、正确掌握艾卷温热强度    三、艾卷灸操作方法   第五节 灸治的长处   第六节 施灸时注意事项  第四章 点按术   第一节 指针    一、指针的优点    二、指针的手法    三、指针操作方法    四、指针注意事项    五、指针实例   第二节 圆头针    一、圆头针的形状    二、执针手势和针刺方向    三、使用和操作方法 第四编 孔穴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经穴与孔穴   第二节定穴与尺度   第三节配穴的原则   第四节配穴的方法   第五节配穴的处方  第二章 各论   第一节 头部和颈部   第二节 背部和肩胛部   第三节 胸部   第四节 腹部   第五节 上肢部   第六节 下肢部 第五编 简易取穴法  第一节 头、面部取穴  第二节 颈部取穴  第三节 肩胛、背部取穴   第四节 胸、腹部取穴  第五节 上肢部取穴  第六节 下肢部取穴 第六编 治疗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   一、血吸虫病  二、感冒  三、麻疹  四、流行性腮腺炎附:继发性腮腺炎和慢性腮腺炎猩红热、丹毒等病继发的腮腺炎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六、传染性肝炎  七、痢疾  八、流行性斑疹伤寒  九、百日咳  十、霍乱  十一、疟疾  第二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消化器官疾病    一、食道炎    二、神经性食道痉挛    三、食道扩张    四、食道狭窄    五、食道麻痹    六、急性胃炎    七、慢性胃炎    八、胃、十二指肠溃疡    九、幽门狭窄   十、胃癌    十一、胃扩张    十二、胃下垂    十三、胃神经痛    十四、胃酸过多症    十五、胃酸过少症    十六、急性肠炎    十七、慢性肠炎    十八、肠结核    十九、肠绞痛(肠痉挛)    二十、便秘    二十一、胃肠神经官能症    二十二、黄疸    二十三、肝硬化    二十四、慢性腹膜炎    二十五、腹水   第二节 呼吸器官疾病    一、急性支气管炎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支气管哮喘    四、小叶性肺炎    五、大叶性肺炎    六、肺结核    七、肺气肿    八、胸膜炎    九、胸膜粘连、胸水、气胸   第三节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   一、急性肾炎  二、慢性肾炎    三、肾盂肾炎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五、膀胱炎    六、膀胱痉挛    七、膀胱麻痹    八、淋病    九、遗精    十、阳痿    十一、男性不育症   第四节 循环系统的疾病    一、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四、心绞痛    五、心脏神经官能症    六、阵发性心动过速    七、心包炎    八、高血压病    九、动脉硬化   第五节 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一、贫血    二、红血球过多症    三、淋巴结核、淋巴腺炎   第六节 内分泌腺疾病    一、突眼性甲状腺肿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    三、黏液性水肿    四、尿崩症   第七节 新陈代谢疾病    一、糖尿病    二、痛风   第八节 肌肉与关节疾病    一、肌肉风湿病    二、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三、风湿性关节炎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五、结核性关节炎    六、关节神经痛  第三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  第四章 外科疾病  第五章 产科疾病  第六章 妇科疾病  第七章 小儿科疾病  第八章 眼科疾病  第九章 耳鼻喉科疾病  第十章 口腔的病  第十一章 皮肤科疾病 第七编 医案选录 跋 后记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新针灸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新针灸学》》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