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原始》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草原始》是在明代晚期出现了本草史上第一部绘制药材图谱的著作,作者为河南雍丘(今河南杞县)的李中立。该书的药材图绘画精当,文字描述准确到位,至今仍被许多中药学家认为是开启中药药材学的第一部著作。

简介

药物学著作。2卷。明·李中守撰。刊于1612年。将药物分为草、木、谷、菜、果、石、 兽、禽、虫、人10部。收集药物近5000种,每种先以小字记其产地、形态、气味。次以大宁记其丰治,首强《脚农本草经》原文,次引《名医别  动》,又次综述各家之说i所绘药图,多为作者根据实物绘制(见马府龙序),较为逼真、并附有说明。

版本考察

明代晚期出现了本草史上第一部绘制药材图谱的著作——《本草原始》,作者为河南雍丘(今河南杞县)的李中立。该书的药材图绘画精当,文字描述准确到位,至今仍被许多中药学家认为是开启中药药材学的第一部著作。    一、目录版本学考察    《本草原始》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李中立亲手书画而成。据王玠[1]等人考证,史书上记载的《本草原始》及其版本有: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普醒函》最早著录《本草原始》谓“八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谓“《本草原始》十二卷”。清《郑堂读书记》谓“隆甲戊(1754年)存诚堂重刊袖珍本,为十二卷。”《中国医学书目》录有道光友于堂本。孙殿起《贩书偶记》及《续编》各著录了一个清刊本。王重民介绍了《本草原始》明万历间刻本的内容及版本。龙伯坚介绍了《本草原始》国内的八个明清刊本。由于《本草原始》成书后不久传入日本。日本《聿修堂书目》中介绍了二个明清刻本(二十卷)及“八卷李氏手书本”。《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古医学书目录》介绍了一个清刊本。《杏雨书屋藏书目录》著录了七个刊本(十二卷本)及一卷《本草原始药品图》手抄本。英国博物院还藏有一部残本,仅存8、9两卷。除此之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收录了《本草原始》初刊本,但为残卷。《中国医籍通考》[2]罗列了《本草原始》的20个版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列有《本草原始》的26个版本及馆藏情况,该书对《本草原始》的版本情况介绍得最为详细。

二、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永怀堂研究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上标出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有该刻本2种,均只注明为“明崇祯11年戊寅(1638)永怀堂刻本”。笔者对这两种刻本进行了考察。经查,见两种共同之处为:均十二卷,半叶九行,分大小字,大字单行,行23字,小字双行,行22字,白口,左右双边。进一步仔细比对发现:其中一种书首题有“姚鹤汀,静斋补增,遗德堂藏”,且书的边栏较另一种略宽1~2mm。更为重要的区别有两处,一为该书卷八正题下著“吴郡葛鼐端调甫校订”,且卷内药物正文文字为版刻印刷,另一种书卷八正题下著“金溪周亮登元龙甫校订”,且卷内药物从“丹砂”到“朴硝”这一部分文字为手写,虽然文字内容完全一致;二为遗德堂藏本较另一种增添了姚鹤汀对原文的注释,并每卷卷末补充了部分药物(手写),以及部分彩绘药图。

(二)药物文字的比较   1、药物数量的增减,初刊本共载药物502条。永怀堂本载药499条,与初刊本比较缺失药物4味,补入药物1味,分别为:   缺失药物分别为卷之二缺失“艾”一药,卷之三缺失“狼毒”一药,卷之十一缺失“蜣螂”及“蚱蝉”二药。增补药物为卷之四补入“儿茶”一药。   

2、药物顺序的调整,永怀堂本与初刊本在部分药物的排列顺序上也有不同,经比对共有三处: 其一,永怀堂本卷之六“堇堇菜”条药物排在“兔儿酸”条药物之前,初刊本于此相反。 其二,永怀堂本卷八“礞石、花乳石、不灰木、炉甘石、蓬砂、鹅管石、蛇含石、姜石“8条药物排在“雨水、露水、腊雪、夏冰、千里水、逆流水、井华水、新汲水、地浆、热汤、浆水、无根水、半天河”13条药物之前,而初刊本于此相反。 其三,永怀堂本卷八“梁上尘、百草霜、墨”3条药物排在“半天河”条后,初刊本此3条药物排在礞石条药物后,花乳石条药物前。   

3、药物正文内容的变化,经校对发现,初刊本与永怀堂本在药物正文内容上出入很大,几乎每个药物条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存在一个药物条中有超过20字以上的内容增补或删除或修改这样情况的药物条数共有109条。

(三)药图的比较    初刊本共收录药图417条。而永怀堂本收录药图424条,比初刊本多出7条药图,多出来的这7条药图均来自该书第八卷。除此之外,两本尚有17条药图存在不一致之处。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本草原始》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本草原始》》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