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随笔》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读医随笔》笔记性着作。六卷。清·周学海编于1891年。本书系作者汇集读书、临证之笔记而成。卷一证治总论;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六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作者履历

周学海(1856—1906),字澄之,号健之,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周馥之长子。 周学海幼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因家居受到冲击,父从戎在外,跟随母亲常往江西彭泽县九都山中逃难,兵乱稍定,归家已无完居,靠稠粥度日,背着小箱子到私塾读书。1864年随母被父接往金陵,补为县学生员。光绪四年(1878)因祖母病重,又随父母回乡省亲,周学海充任家庭塾师,教弟学铭、学熙课读。 光绪十四年(1888)周氏三兄弟一同应试,周学海南下参加江南乡试,周学铭与周学熙在北京应顺天乡试,三场考毕,周学熙榜上无名,周学铭中了顺天副榜第七名,周学海南阁应试得中江南乡试第29名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周学海、周学铭殿试同榜得中进士。周学海以内阁中书用,分发南河同知,未到任。遵父命回扬州,任河捕同知,负责江河防务、水利等事,因任职有功,提升道员,赏戴花铺,加二且衔,后改浙江后补道。周学铭进士及弟,庶吉士后散馆以知县;四川省蓬溪县任职,也提升道员后被授二品衔,改江西候补道,再署江西按察使,1904年因父任两江总督,循例回避,改任湖南候补道。 周学海因体弱多病,一生中对仕途经济比较淡薄,节俭律己少交游,唯好读书,尤喜潜心医学,宗师张璐、叶天士。他的信条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人治病,辄有奇效。1890年5月周学熙大病,久日高烧不退,学海诊断为荡,用验方新编中成方煎药服之,并嘱其妻用黄酒等搓四肢,一夜之间,影发遍体,始得平安。他毕生校勘、评注、编撰医学着作达32种,光绪十七年(1891),校勘出版《周氏医学丛书》,全书共分初、二、三集。初集为周氏校刊的医籍,多为宋、元所刊,世称善本f二集为周氏撰着及评注书,三集除一种是校刊外,均为周氏撰着或评注。丛书所载临床经验及方法,在医疗实践中效果显着。《周氏医学丛书》后传江、浙、闽、皖南等地,颇有影响,为发扬中医理论与实践作出了贡献。 1906年5月,周学海病故于南京。==随笔影响==

周学海因体弱多病,一生中对仕途经济比较淡薄,节俭律己少交游,唯好读书,尤喜潜心医学,宗师张璐、叶天士。他的信条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人治病,辄有奇效。1890年5月周学熙大病,久日高烧不退,学海诊断为荡,用验方新编中成方煎药服之,并嘱其妻用黄酒等搓四肢,一夜之间,影发遍体,始得平安。他毕生校勘、评注、编撰医学着作达32种,光绪十七年(1891),校勘出版《周氏医学丛书》,全书共分初、二、三集。初集为周氏校刊的医籍,多为宋、元所刊,世称善本f二集为周氏撰着及评注书,三集除一种是校刊外,均为周氏撰着或评注。丛书所载临床经验及方法,在医疗实践中效果显着。==图书目录==

卷一证治总论 气血精神论 升降出入论 承制生化论 虚实补泻论 卷二上形气类 三阴三阳名义一 三阴三阳名义二 三阴三阳名义三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 以为常也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卷二下脉法类 单诊总按不同 浮沉起伏中途变易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 脉中有线有吉有凶 脉有数道 止脉形势吉凶辨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 躁脉有浮沉辨 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 濡弱二脉辨 牢脉本义 弦脉反为吉象说 浮脉反宜见于闭证说 浮脉反不宜发散说 数脉反不宜用清散说 浮缓反不如弦涩说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 代脉结脉反为阳气将舒伏气将发说 短脉馀义 已死有脉复生无脉 胎怪脉鬼胎脉 伏湿:中气脉 结气伏热脉辨 太素约旨 卷三证治类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不按跻春不病温义不同 燥湿同形同病 寒热同形同病 卷四证治类 卷五方药类 卷六评释类==内容简介==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运用她,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深入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是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精研古籍名着,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故此,老一辈中医药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经典学习”;“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明确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确立为中医药领域的优先主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的口号。我们推出这套《中医经典文库》,也正是为了给广大中医学子阅读中医经典提供一套系统、精良、权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范本,以倡导研读中医经典之风气,引领中医学子读经典、用经典,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①书目权威:丛书书目先由全国中医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筛选,然后经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确定,均为中医各学科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并被历代医家推崇的代表性着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最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严谨:聘请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熟谙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家、学者精勘细校,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真实面貌,确保点校的高质量。==图书自序==

《读医随笔》者,学海之所以备遗忘也,意在温故以求新,实无新意之可采。徒以同志传诵医也,先治脉,次治药。脉有《脉义简摩》、《诊家直诀》之刻;药以亲尝未遍,不敢臆说,久未成书。若夫病证众矣,治法繁矣,虽古之名医,犹不能以一身尽历天下之病变也,何况小子,敢以管蠡之见,妄事窥测乎!仅于读书、临诊之际,随听而记之,缺略琐碎,固不足为成书,亦复凌躐拉杂,未有体例,粗为分类,以付手民。其中陈陈相因者;蹇涩未畅者;繁沓不检者;前后重复异同互见者;触目皆是,识浅笔孱,贻讥大雅,知不免矣。昔之人,或广搜旧说,辑为宏编;或澄炼精思,约为枕秘。以此方彼,不亦蔑乎!虽然窃有说焉,宋人怀燕石而自以为宝也,一旦出示于人,乃悟其非宝矣;朱奉议作《伤寒百问》,早刊行世,得某友指摘之,遂改着《活人书》而传矣。学海深羡宋人之善悟,而将勉为奉议之能改也。然则是刻也,非自炫也,亦非非自炫也。==编辑推荐==

读经典,做临床,把自己培养成铁杆中医——中医泰斗言。==文摘==

其在病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伤寒分六经,以表里言;温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温病从里发故也。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喝。此病机之大略也。 至于治法,则必明于天地四时之气,旋转之机,至圆之用,而后可应于无穷。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对证施治,岂不显然而易见者乎?然此以治病之轻且浅者可耳!若深重者,则不可以径行,而必有待于致曲。夫所谓曲者,何也?气亢于上,不可径抑也,审其有馀不足:有馀耶,先疏而散之,后清而降之;不足耶,先敛而固之,后重而镇之。气陷于下,不可径举也,审其有馀不足:有馀耶,先疏而散之,后开而提之;不足耶,先敛而固之,后兜而托之。气郁于内,不可径散也,审其有馀不足:有馀者,攻其实而汗自通,故承气可先于桂枝;不足者,升其阳而表自退,故益气有借于升、柴。气散于外,不可径敛也,审其有馀不足:有馀者,自汗由于肠胃之实,下其实而阳气内收;不足者,表虚由于脾肺之亏,宣其阳而卫气外固。此皆治法之要妙也。苟不达此,而直升、直降、直敛、直散,鲜不偾事矣!尝忆先哲有言:胸腹痞胀,昧者以槟榔、枳、朴攻之,及其气下陷,泄利不止,复以参、芪、升、柴举之,于是气上下脱而死矣。此直升、直降之祸也。况升降出入,交相为用者也,用之不可太过。==作者简介==

作者:(清朝)周学海 注释 解说词:杨洪霞==序言==

读医随笔者,学海之所以备遗忘也,意在温故以求新,实无新意之可采。徒以同志传诵一二,远方君子,多来索观,且促付梓,不能拂其请也而应之,迹近于自炫矣。夫学海之治医也,先治脉,次治药。脉有《脉义简摩》《诊家直诀》之刻;药以亲尝未遍,不敢臆说,久未成书。若夫病证众矣,治法繁矣,虽古之名医,犹不能以一身尽历天下之病变也,何况小子,敢以管蠡之见,妄事窥测乎!仅于读书、临诊之际,随听见而记之,缺略琐碎,固不足为成书,亦复凌躐拉杂,未有体例,粗为分类,以付手民。其中陈陈相因者,蹇涩未畅者,繁沓不检者,前后重复异同互见者,触目皆是,识浅笔孱,贻讥大雅,知不免矣。昔之人,或广蒐旧说,辑为宏编;或澄练精思,约为枕秘。以此方彼,不亦蔑乎!虽然窃有说焉,宋人怀燕石而自以为宝也,一旦出示于人,乃悟其非宝矣;朱奉议作《伤寒百问》,早刊行世,得某友指摘之,遂改着《活人书》而传矣。学海深羡宋人之善悟,而将勉为奉议之能改也。然则是刻也,非自炫也,亦非非自炫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读医随笔》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读医随笔》》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