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疮秘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霉疮秘录》系陈司成所撰,崇帧五年(1632)刊行。系梅毒专著,分总说、或问、治验、方法、宜忌五部分。

简介

《霉疮秘录》系陈司成所撰,崇帧五年(1632)刊行。系梅毒专著,分总说、或问、治验、方法、宜忌五部分。该书论述梅毒的传染途径,对一、二期梅毒的硬下疳、扁平湿疣、梅毒性斑疹、环形丘疹、白斑、鳞屑损害、晚期树胶肿损害,骨关节和神经系统受累症状,胎传梅毒的特殊表现,都有相当准确的描述。提出必须彻底治疗等原则,重视预防和防止复发。首创用减毒无机砷剂治疗梅毒的方法。书中列病案29则,载方55首,并述配制及运用方法。在《》中列举误治病例6个,分析了药物与饮食宜忌的具体要求。

书中对霉疮(梅毒)的诊治居于当时国际领先地位,至今仍有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毒性矿物药物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亦可供研制治疗白血病、肝癌等恶疾新药借鉴。==作者==

陈司成(生卒年未详),字九韶,明代人。陈家八代行医,精外科。司成受家庭熏陶,自幼爱好医道。年轻时应试杭州,曾参考祖传秘授,治愈友人性病。后专业行医。博览医学经典,临床悉心体察,并遍游江浙,向名医请教,历时20年,终于探索出一套治疗梅毒方法。于天启三年(1623)写成我国第一部性病专著《霉疮秘录》。书中对梅毒症状、传染及遗传等作了详细记述,提出“解毒、清热、杀虫”的治疗方案,并采用砷、汞为主的“生生乳”治疗,具有实用价值。他是用砷剂治梅毒的首创者,对医学有杰出贡献。

扩展

梅毒又称霉毒,又因形似杨梅,亦称杨梅疮,是性病的一种。国内许多医史书籍都称:明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无梅毒记载,明代因海外贸易发达,外国商人来华的日渐增多,大约是在十五世纪或稍前些,由葡萄牙传入中国。

其实,这种“性病”在很古的时候就有了。《》说:“昔太古……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列子·汤问》中也说:“男女杂游,不媒不娉”。上述这些情况说明了原始人类婚姻状况混乱的程度。这种“杂游”状况的存在是产生性病的主要原因。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方书《五十二病方》已有“蛊者”这一病名。《左传》说:“近女室.疾如蛊“,认为是淫乱之所生也。也就是后来人称的“花柳病”。我国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也有“蛊”字的记载,而且科学工作者证实,在古人的骨上找到了梅毒疾病的痕迹。以上这些足以说明“性病”自古有之。不过明代以前对此研究论著者甚微,只是到了明代或者稍早些才有人致力于研究。

十六世纪初明代医学家韩懋写出了专治梅毒的《》(1卷),这是我国最早的梅毒学专著,惜已佚失。与韩懋生活在同时期的大药物学家、《本草纲目》的编著者李时珍曾说:“杨梅疮是由于“男女淫猥,湿热之邪蕴积既深,遂至相传染。”此病初传,无药可施,致使许多患者“终身废疾”,形损骨枯、口鼻俱废,甚或传染妻孥,因而逐渐引起了许多医家的注意。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霉疮秘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霉疮秘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