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鉴本草》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食鉴本草》食物药学著作。现存清·柴裔撰,刊于1741年的四卷本以及清·费伯雄撰,约刊于1883年的一卷本。

食疗

食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治“未病”预防保健、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中,不惜用生命为代价,喝泉水,尝百草,出现日遇七十二毒记载,确立了日益丰富的动植物食疗学说,创造出药食同源食文化理论。今日提出的“预防为主,防胜于治”医疗康复保健养生方针,是我国独有的食疗学理论基石。

我国古代食疗医著很多,如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谷、米、果、木、草、鱼、兽等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疗”专著,它收载食物药品154种:孙思邈的弟子孟诜进一步增补食物药至214种,编成《补养方》,孟诜的弟子张鼎又加以修订整理,定名为《食疗本草》,成为食疗的专著。元代饮膳太忽思慧撰写《饮膳正要》,这是一部食疗食补的营养专著。公元1548~1578年,明代医药大师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收栽药1892种,其中374种为时珍增补,同时将大量食物正式列入药典,丰富了食疗的内容。还有汪颖的《食物本草》、费伯雄的《食鉴本草》以及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食疗专著。

简况

《食鉴本草》 食物药学著作。有两种,

1、四卷。清·柴裔撰。刊于1741年。

2、一卷。清·费伯雄撰,约刊于1883年。本书首论各种食物的功用。主治、宜忌;其次按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十种病因分别论述各种治疗方法所须的若干食品。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作者==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

费氏几十年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征经验,平素治学颇多心得,乃着手著书立说。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笔耕数载终于完成《医醇》书稿(共24卷),并付刊刻,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扳一并毁于咸丰年间一场战火。此时,费氏避太平天国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复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室中,值此闲遐时日,潜心著述,追忆往昔著作内容,随笔录出。撰成《医醇剩义》4卷。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后盛行于世。嗣后又撰《医方论》4卷(1865年)。

综观费氏医学思想,以“醇正”、“缓和”为特色。其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由搏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清史稿》有传,评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其子孙继承家学,以医名世。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食鉴本草》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食鉴本草》》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