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府 (LU1)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府 (LU1,ZhongFu)

肺募穴,手足太阴之会

Akupixlulu1.jpg

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释名

中指中焦,府是聚的意思。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此穴为中气所聚,又为肺之募穴,藏气结聚之处。肺、脾、胃合气于此穴,所以名为中府。又因位于膺部,为气所过的俞穴,所以又称膺俞。

出处

《素问•离合真邪论》

定位

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简易取穴法:云门直下1寸处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穴区浅层有头静脉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与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外侧支和胸肩峰动脉与胸外侧动脉搏分布。

功能

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配穴举例

配意舍治胸满噎 (《百症赋》);配阳交治喉痹;配定喘、内关治哮喘;配少冲治心痛、胸痛 (《针灸资生经》);配间使、合谷治面肿、腹肿 (《千金要方》)。

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文献摘要

《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

《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千金翼》: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现代研究

近代有报道,中府配肺俞、百劳、膏肓俞针灸并用治肺痨有效。承淡安报告,患肺病时中府穴出现压痛反应。实验表明针刺中府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肺通气量,缓解哮喘症状,并有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血液循环的作用。

别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

①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②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③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穴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④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肺与脾二脏的气血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

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

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

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位置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华盖)旁开6寸,与第1肋间隙相平的凹陷处。当肩胛骨喙突内下方,第2肋外缘,上距云门1寸。

《针灸甲乙经》:“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千金要方》:“一云一寸六分”;《素问•刺热篇》王冰注:“在胸中行两旁,相去同身寸之六寸”;《针方六集》:“侠任脉华盖穴两傍各六寸”;《针灸集成》:“在周荣上二寸,少外开三分”。

功效

消宣肺气,泻胸中热邪。

主治

古代记述:咳嗽、哮喘、气逆、咳唾浊涕,咳呕哝血、肺胀、肺痈、肺痨、胸痛、胸痹、胸满、胸中热、食噎不下、呕逆吐酸、腹胀、寒热烦满、汗出、妇人吹乳、面肿、鼻塞、喉痹、瘿瘤、肩背痛、皮肤骨痛。

《针灸大成》: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哕,欬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欬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注,瘿瘤。

近人报道: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心绞痛、心肌梗死。

方例

肺痛:中府、肾俞、合谷。

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两乳肿痛:膻中、中府、少泽、大敦。

喉痹、胸满塞、寒热:中府、阳交。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中府、肺俞。

咳嗽:中府、肺俞、孔最。

哮喘:膻中、中府、定喘、内关。

肺炎:中府、大椎。

肺结核:中府、肺俞、肺热。

《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中府、间使、合谷,主面腹肿。

《百症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刺灸法

略向外方斜刺0.5~1寸,注意不要伤及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干。不可向内侧肋间隙方向深刺,以免误入胸腔损伤肺脏。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素问•刺禁论》: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针灸大成》: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其它

肺脏募穴,《灵枢•卫气》:“手太阴……标在腋内动脉也。”马莳注:“即中府穴”;交会穴:《素问•刺热论》王冰注:手足太阴之会;《针灸甲乙经》作:手太阴之会,似有脱误。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LU1)&m=0 中府 (LU1)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LU1)&m=0 《中府 (LU1)》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