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 (KI15)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注 (KI15,ZhongZhu)

冲脉足少阴之会。

Akupixkk15.jpg

主治

月经不调,腹痛,便秘,泄泻。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卵巢炎,输卵管炎;

其它:睾丸炎,肠炎,腹痛,便秘,腰痛,结膜炎。

释名

注,气血输注处,指腧穴。穴处中腹与阴交交会。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肌支及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分支分布。

功用

调经止带,通调腑气。

配伍

配支沟、足三里,有调三焦,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腹痛,大便秘结。

配次髎、三阴交、有健脾活血,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千金方》:主少腹热,大便坚。

《大成》:主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穴义

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

1)中注。中,与外相对,指里部。注,注入也。中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四满穴传来水津湿气,至本穴后则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故名中注。2)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利湿健脾。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位置

下腹部脐下1寸(阴交)旁开5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肓俞下五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一寸”;《循经考穴编》:“与阴交平”。

功效

理肠、通便。

主治

古代记述:腹痛、小腹热、大便难、腹泻、腰脊痛、月经不调、小便淋涩。

方例

少腹热、大便坚:中注、浮郄。

刺灸法

直刺0.5~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冲脉、足少阴之会。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KI15)&m=0 中注 (KI15)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KI15)&m=0 《中注 (KI15)》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