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根 (ST18)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乳根 (ST18,RuGen) 胃之大络

[[文件:文件:St18.jpg

Akupixstst18.jpg

主治

乳痈,乳少,胸痛,咳嗽,呃逆。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别名

虚里、薜息。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胸部,乳房根部,当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穴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胸腹壁静脉,深层有胸前神经、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

功用

通乳化瘀,宣肺利气。

配穴举例

配膻中、少泽治乳少 (《针灸学》);配心俞、内关治咳逆上气 (《实用针灸学》)。

配少泽、足三里、血海,有补益气血,化生乳汁的作用,主治产后乳汁不足。

配乳中、俞府,有降气化痰,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咳嗽痰哮。

操作

向外斜刺0.5-0.8寸,直刺0.4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胸乳下满痛,膺肿,乳根主之。

《金鉴》:小儿龟胸。

别名

薛息。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乳根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乳根。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为停驻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驻,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位置

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前中线旁开4寸,第5肋间隙凹陷处,当胸大肌下缘沟中。

《针灸甲乙经》:“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循经考穴编》:“与中庭平”;《医学正传》:“妇人在乳房下起肉处陷中”;《寿世保元》:“在正直乳下容一指许,骨间陷中。妇人则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

功效

理气、降逆、通乳。

主治

古代记述:咳逆气促,乳肿痛,胸下闷痛,噎膈食不下,膺肿,卒吐,小儿暴病,腹满短气转鸣,小儿温疟,小儿癖,反胃,干呕,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块垒踊起,或牵引腰背,上气唾脓血,霍乱,噫气,伤寒,胎衣不下,呃逆。

近人报道:产后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乳癖(乳腺增生)。

方例

气嗽痰哮:乳根、俞府。

乳汁少:乳根、膻中、少泽。

刺灸法

沿皮刺或向上方斜刺0.5~0.8寸。禁直接灸,艾条灸5~10分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T18)&m=0 乳根 (ST18)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18)&m=0 《乳根 (ST18)》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