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
【五毒】本词条共有六种解释: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毒物是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以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出名。
动物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 )。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图为刻有五毒的玉石) 【五种毒药】
这是五种毒矿石,古人将以上矿石放入沙锅或瓷锅,水煎三天三夜,中间加几次水防止干烧。到了三天后,取出矿石。将药水烧干后会留下铁锈状的剧毒药粉,就是“五毒粉”,中医用于以毒攻毒,治疗部分严重感染。
这是“五毒”一词的出处。
五种体内毒素
五种体内毒素就是人的五种性格的阴面,就是阴木性、阴火性、阴土性、阴金性、阴水性,这五种性格分别产生怒、恨、怨、恼、烦这“五毒”,也就是五种能使人致病的恶劣情绪。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人体的一切病,不外乎肝、心、脾、肺、肾这五大系统,就是由这“五毒”生出来的。
阴木性人易怒,就是看到别人违背了自己的意思而大发脾气,或者看到某些事情不合理而愤愤不平,不满的情绪发泄于外,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这时人的理智啊什么的全没了,严重时甚至会不顾一切地做出某些蠢事。
阴火性人易恨,就是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欲望没能得到满足,或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耿耿于怀,没有机会发泄愤懑,便将其藏在心里,伺机发泄,盘算着如何报复,如何出气。这种心情就是恨。严重的恨,会一刻也忘不了,时时刻刻盘算着怎么报复,恨不能马上食其肉而寝其皮。
阴土性人易怨,就是当自己受到欺侮或压抑的时候,当事情不顺心的时候,或当自己吃了亏的时候,有苦难言的那种心情。怨,只会怨别人,觉得都是别人不好,自己太委屈了,于是心里越来越憋屈,严重的时候很容易宜忌他人。怨人不会伤人,只会伤到自己。
阴金性人易恼,就是在对待自己不喜欢又不能摆脱的人和事的时候的那种心理状态。恼人往往出于嫉妒,总觉得事情不顺心,说不出,道不明;有时做一点小动作,或表现出虚伪,又被人发现了,于是更加懊恼不已。
阴水性人易烦,烦是一种窝囊、自卑的苦闷心境。自己无能,做事缓慢,却总是嫌别人不合自己的心意;遇事不果决,好犹豫,好后悔;严重的就是总在自我封闭中生闷气。
这五种情绪都是由心产生的。心是皇帝,其他四个脏器是朝廷重臣,心的一举一动,与这四个大臣息息相关。心一怒,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肝承担;心有怨气,造成的一切影响由脾负责;心恼了,肺就得吃不了兜着走;心烦了,肾就得为它买单;心中有恨,那坏了,没人担待得起,它只好自己负责。五脏本来都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的,现在要它们伺候君主,为君主产生的这些恶劣情绪负责,是额外安排的擦屁股的活儿,人家能乐意干么?五脏一不乐意,毒素就存下了;当五脏不堪重负的时候,那可不就伤了吗?
于是,心怒了,毒气就入肝了,入肝后最终存在筋里头;心里有恨,毒气入心,最终藏在心血管里头;心中有怨,毒气入脾,最终分布在肉里头;心里恼了,毒气入肺,终于在肺管里头安家了;心烦了,毒气入深,最终藏进骨头里。五毒是攻伐五脏的元凶,而这些元凶是皇帝自己派出来的,这样的皇帝岂不是恨糊涂?所以罪魁祸首是心本身。
炒五毒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只有粽子和雄黄酒是必备。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 葱 姜 蒜 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