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管
renzɑo xueguɑn
人造血管
man-made blood-vessel
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无缝的人造血管,并开始临床应用。对人造血管的要求是: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网孔度适宜;具有一定的强度;作移入手术时易缝性好;血管接通放血时不渗血或渗血少且能即刻停止;移入人体后组织反应轻微,人体组织能迅速形成新生的内外膜。
制造人造血管的原料有尼龙、涤纶、塔氟纶和天然桑蚕丝。
织造的方法有针织、编织和机织。织成管状织物后,经后处理加工成为螺旋状的人造血管,可随意弯曲而不致吸瘪。60年代出现以高分子聚四氟乙烯为原料经注塑而成的直型人造血管,商品名称为考尔坦克斯(Core-Tex),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涤纶或塔氟纶为原料织制的人造血管有茸毛状的管壁。
我国的人造血管
中国普遍采用桑蚕丝或涤纶丝织制的人造血管,效果良好。人造血管的类型有直型,分叉的丫型和多支型等,口径3~24毫米。口径小于4毫米的通畅率过低极少应用于临床。直型的人造血管常应用于四肢、胸腔或腹腔,丫型大多作腹主动脉移植,多支型的主要用作心脏的主动脉弓的调换。
ascular prosthesis一种修复和替代生物血管的假体。由于与血液直接接触使用,必须满足血液相容性的要求,即有抗凝血性和不影响血液的组成和性质。
北理工的研究成果
北京理工大学研发成功直径6毫米以下的“人造血管”,并且正在一条狗身上进行实验,将进一步应用于人类临床实验。这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有助于心脏病的治疗。
据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荣杰教授介绍,理工大学成功研发出直径6毫米以下的小口径血管后,首先由阜外医院在一条狗身上进行实验,22个月未发现堵塞现象。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9例狗动脉植入试验,除手术致死进行病理分析以外,其余全部存活。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在一定数量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并成功后,这项技术就可以进行人类临床实验。
据了解,全球每年有超过60万人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其中大于6毫米的“人造血管”已经实现了商品化,而小于6毫米的小口径血管制备则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用丝素蛋白为基本原料,制备出了3-5厘米抗凝血材料及小口径血管样品。
杨教授表示,下一步,这项技术将走出实验室,尝试产业化,由现在的人工生产转为机械化生产,放大到公斤级制备。实现产业化后,这种“人造血管”的本至少能降低50%,使更多患者能够接受。(记者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