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英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世英(1912—1990),江苏人,中国近现代名老中医,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教育家、中医脑病学科创始人、中国新医药学理论奠基人之一。在《蓝箭的使命》担任顾问。

基本资料

姓名:何世英 性别:男 生日:1912.4. 星座: 籍贯:江苏 身高:1.74 血型:A==个人概述==

喜好:中医临床、著书立说 专长:中医 习惯:平淡一生 其他:==成长经历== (摘自何其行:《良医志、国医魂——父亲何世英逝世廿周年祭》)听父亲讲,我们祖籍江苏,祖祖辈辈是读书人,先辈们曾经出过不少名医。光绪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中国,天下大乱,遍地“匪患”、民不安生。我的曾祖父 “逃反”(躲避“匪患”的意思)辗转到了天津。刚进天津,就被俄租界“老毛子”(俄国兵)抓住,四个人一组,四条大辫子(清朝时男的都留大辫子)绑在一起,带到海河东岸的工地上(当时的俄租界),开始了挖沟、填土、打地基、盖房子的苦役(劳工)生涯。到了我祖父这一辈,跟着父辈们学徒做了搭棚小伙计。在大户人家红白喜事时,扎篷搭架,爬上爬下,挣钱很辛苦。有活干时,勉强度日;没事做时分文无收,经常有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饥一顿的,哪有富余钱供孩子读书?我父亲读了几年私塾后只好辍学在家。但父亲生性好学,经常跑到学堂外偷听,回来就在地上练习写字。有时忍饥挨饿攒下几个钱儿,全都用于在旧书摊上购买廉价的破旧图书。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十六、七岁时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除了在天津,还曾经飘泊四方,先后闯荡到山东蓬莱、烟台、青岛,湖南长沙、衡阳,贵阳、柳州。沿途扛过“大个儿”(装卸工)、拉过“胶皮”(人力三轮车)、摆过卦摊儿(给人家算命相面)、……,五行八作几乎都干过来了。一路上,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满目疮痍的景象,老百姓痛苦不堪的生活惨状使他产生“从军救国”的念头,19岁那年流离到沈阳,投奔了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成立的“讲武学堂”。一个学期不到,突然接到奶奶病危的家信。父亲是家中的独苗,又是个大孝子,明知“讲武学堂”的军纪严明,还是打报告请假回家探望。请假未准,于是偷偷逃跑。夜间被抓回,视为“逃兵”被绑在亭柱上惨遭毒打。伤未愈,在老乡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逃回天津。到家时奶奶过世月余,再回东北“讲武学堂”已不可能,又生怕被人发现,隐姓埋名躲藏在家。这时,适逢一个亲戚要送其公子到北平(北京前身)华北国医学院上学,欲找一个书童陪伴前往照料生活起居。父亲当时闲暇无事,又整日里提心吊胆,生怕被抓回讲武学堂,恰遇这个躲灾避难的好机会,遂顶差陪同前往。这个亲戚是我的老舅爷(父亲的舅舅),姓孙,天津老城里最大的园林建筑——孙家大院就是我老舅爷的产业。父亲说,虽然舅舅富甲一方,但向来为人吝啬,很少接济我们。父亲还记得小时候一次随他出门,遇见一个乞丐讨饭,舅舅将文明棍儿狠狠往地上一杵,不屑一顾地绕过去走掉,然后对我父亲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给他钱?如果我今天给了他钱,他永远不知道自立!”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父亲,几乎成为他铭刻一生的警言。 华北国医学院是中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老先生创办的,当时招的是中医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天津的富家子弟,后来天津市的名老中医基本都是这一届的学生。到了北平后,我父亲除了照顾我表大爷生活起居外,每天送他到学校后就躲在学堂的窗外偷听。偶遇施今墨先生,施见我父亲在屋外专心致志地听讲,甚至连旁边有人都不理会,甚为好奇,将我父亲叫到办公室,问道:“你站在外面都听到什么?”我父亲十多岁时就对医书着迷,走南闯北一路随身携带的也是医书。站在老先生面前,父亲镇定自若,将中医经典《汤头歌》、《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一些章节倒背如流。施老先生又出个简单的题目,让父亲对症开个药方。父亲毫不迟疑,随手拈来。一付对症的药方加上一手好字,令老先生惊诧不已,说:“你明天不要站在外面了,给你添个凳子坐下来听。”这一偶然的邂逅,改变了父亲一生的志向和命运。父亲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异常刻苦地学习,每逢学期终末考试学校都破例让我父亲参加,成绩每每名列前茅。第三学年时,恰逢天津市官厅举行中医师资格会考,父亲报了名。当时天津市有近千名从医和在学的人员报名,经资格甄选500人取得正式考试资格,父亲也在其中。会考结果在报纸上公布,父亲高居榜首。据我奶奶说,当时父亲像中第的状元披红戴花随官府组织的仪仗队沿着“绿牌电车”道(今和平区“滨江道”)一路走来,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最后在街坊邻居的簇拥下,领队的人将一块蓝底白字硕大的牌匾送到家中,上书:“天津市中医师考试第一名何世英,天津市国民政府赠匾,民国廿三年”。这块牌匾解放后一直悬挂在家中正厅,直到文革时被红卫兵抄家砸毁。会考揭榜后回到北平(北京),施老先生闻听后甚喜,将父亲召到跟前,说:“你通过了政府的中医师资格会考,就有了行医的资格。论你现在的情况,不如挂牌行医,取得实际经验更为重要。碰到问题可随时写信来问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我看你将来必有大出息!”父亲为了抚养父母,听从施老先生的建议,回津开始了悬壶生涯,到华北国医学院那一届毕业时,父亲已经开业行医一年了。施今墨先生惜才甚切,专门差人告知我父亲回京参加毕业考试。父亲又以优异成绩取得毕业证书。到天津解放前夕,父亲的医术在津门已有口碑。我爷爷没想到儿子在家境十分困顿的情况下出息成人,喜出望外,在经常去的龙泉浴池(劝业场老交通银行旁)烫澡时,总是要喊上几嗓子:“我儿子何世英!”嗓门之大,震惊四座。直到解放后我们这一辈人去龙泉浴池洗澡时,老一些的师傅们还津津乐道地提起这段往事。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历史往往跟人开这样的玩笑,本来想走进这一个房间,却偏偏发现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命运没有让父亲走上从军报国的道路,而施今墨先生给他一个板凳却让他进入了中医的殿堂。从那一天开始,“不做良将、便做良医”的想法挥之不去。除了日常照顾我表大爷生活外,学习几近到了疯狂的地步。白天上课,笔记记得十分认真;放学后,不是到旧书摊上去找书,就是到北海旁的国立图书馆借书看,一直到闭馆。阅读的书籍,除中医典籍外,还大量浏览西医西药、病理学、解剖学,连一些古典文学、新文学、中外历史也不放过,两年下来,做了百余本的笔记。记得小时候,我看到这些笔记的时候,都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笔迹娟秀,内容浩繁,令人叹为观止。这百余本年久发黄的笔记是父亲当年刻苦学习的记录,是他“不做良将、便做良医”这一志向转变的见证。可惜,这些笔记连同几个书柜的书籍、典籍、剪报、验方、文稿,在文革当中都被作为“四旧”付之一炬。当时,父亲看到多年的心血被抄走销毁,心如刀绞、掩面挥泪,大病一场。这些笔记,家中现在仅存一本,已成永久的纪念。 每每提到施今墨先生,父亲总是深情地说:“施今墨是我的恩师,没有他的关照和栽培,我可能枉活一生。他嘱咐我有三句话:一是治病在救人,童叟不要欺;二是不要做‘杀人不用刀’的庸医,庸医害人不见血;三是中医不能守旧,要发展必须向西医学习。这三句话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是我一生治医、治学和做人的准则。”

个人荣誉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蓝箭的使命 (1987) .... 顾问==个人影响==

人物评价

相关链接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何世英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何世英》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