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俞樾,清末朴学大师。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俞樾.jpg

人物生平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19名赐进士出身。当时曾国藩是阅卷官,俞樾试帖诗的头一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得到曾国藩的大加赏识,认为咏落花而无衰瑟之意。

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咸丰五年(1855年)任河南学政。次年因为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从此不再出仕。

清光绪元年(1875年),俞樾得友人资助买下苏州一块废地,如曲尺形,他亲自设计,利用弯曲的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建屋30余楹,取《老子》“曲则全”句意,俞樾将其命名为“曲园”,自号曲园居士。晚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其弟子有章炳麟、吴昌硕等人。

俞樾在近代日本很受推崇,甚至与李鸿章、曾国藩相提并论。

孙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中探花,《清史稿》编撰者之一,文学也有很高造诣。曾孙俞平伯,现代学者,红学家。

学术主张

俞樾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在《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中,有“内经素问”篇四十八条,乃俞氏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也是他用考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探赜索隐”、“辨讹正误”的结晶。基于对中医的理解,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理论的根苗。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废医论》和《医药说》基本涵盖了俞樾的医学观点,即“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结论,实际上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主要著作

所撰《读书余录》(1850年),内有《素问》按语四十八条(经俞鉴泉改定,名《内经辩言》),以治经学之法训释《内经》字句,注重考据,引证确切,常发前人之未发,然亦多偏颇之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故圣人传精神”一语,考“传”为“抟”,作“聚”解。又尝作《废医论》(见《俞楼杂纂》第四十五),谓古时医卜并重,卜可废医亦可废;古今医巫合一,未见医之胜于巫;且论“脉虚”、“药虚”,以为废医之根据。此论后为废止中医论者所据。另有《枕上三字诀》一卷(1879年)(原出《春在堂全集》),为养生类著作。

古籍原文

临证医案

代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