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 (PC6)
内关 (PC6,NeiGua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目录
主治
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热病,上肢痹痛,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
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疟疾。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释名
穴居前臂掌侧面,与前臂背侧面的外关相对,故称“内”;穴通心包而络于少阳,故称“关”。
出处
《灵枢•经脉》。
定位
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旋前方肌;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和正中动脉经过,并有骨间前神经和骨间前动脉分布。
功用
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内疼痛 (《针灸大成》);配太渊治无脉症;配合谷、阴交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配神门治失眠;配公孙治胃痛、呕吐、呃逆 (《针灸腧穴学》)。
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千金方》: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大成》:某夫人患危寒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仍有如无……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现代研究
(1)实验证实,针刺内关对胃肠功能 (胃酸分泌、胃肠运动机能)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2)有临床报道,针刺内关对神经性呕吐及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也有人针内关等穴治疗胃肠疾病所致的急性腹痛2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收效最快2—3分钟,最慢30分钟。 (3)针内关对心功能有显著调整作用,对各种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如对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2—3分钟内使心率由150—200次/分减至,70-80次/分;而对心率减慢者,针后使其心率明显加快或恢复正常。还有人报道,针内关对抢救和预防过敏性休克均有一定疗效。进一步的研究证明,针内关后,100例心脏病人的2心室射血时间指数延长,射血前期时间指数缩短,PEPI/LVETI减小 (P<0.05),提示左室收缩功能改善。动物实验也证实,针“内关”能改善和保护缺血区心肌,使损害减轻,心肌张力增强,收缩力增强,从而有利于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善,并可改善心肌缺血区的冠脉血流量,因而对心绞痛有确实疗效。 (4)针内关还有降血脂的作用,有人用激光照射内关治疗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患者的血脂有不同程度下降。
别名
阴维。
穴义
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
1)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名内关。2)阴维。阴,阴液也。维,维持也。阴维名意指本穴有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经脉阴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运行是从体表注入体内,当体表经水空虚之时,心包经体内经脉的高温高湿水气会由本穴外出体表,外出体表的高湿水气则能生发地部的经水,而在体表经水过乘时它则能起疏导排泄的作用,也就是本穴有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阴液的使之趋于正常的作用,故名阴维。3)手厥阴阴维之会。理同阴维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
疏导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之或水针。
位置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灵枢•经脉》:“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考穴编》:“大陵后二寸,正对外关。”
功效
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降逆、止呕。
主治
古代记述:胸痛、胸闷、心痛、胃痛、恶心呕吐、食难下膈、心悸、虚烦、癫狂、善惊恐、心悲、健忘、失智、疟疾、肠鸣泄泻、脱肛、胁肋痛、自汗、腹痛、胸满痞胀、脾胃不和、目昏、目赤黄、腋肿、肘臂挛痛。
近人报道: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要是激动起源失常)、高血压、休克、头痛、脑动脉硬化、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郁证、胃肠炎、妊娠恶阻、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损伤、失眠、晕车、晕船、晕机、醉酒。
方例
心脏诸虚、怔忡惊悸:心俞、内关、通里、阴郄。
肚痛:公孙、内关。
胸满支肿:膈俞、内关。
腹块:内关、照海。
冠心病:膻中、内关、足三里。
低血压:素髎、内关。
脑血管病:人中、极泉、内关、三阴交。
休克:内关、足三里、涌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关、委中、委阳。
刺灸法
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