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科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

冠状病毒科

英文名称

Coronaviridae

分类类型

分类

成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

冠状病毒科成员

冠状病毒科基本特性

冠状病毒科病毒为球形或多形状的颗粒,直径80-220nm,有囊膜,囊膜表面有2-3种糖蛋白突起,其中一种长的杯状突起,长度为20nm。核衣壳呈管状卷曲螺旋,直径大约9-10nm,。病毒粒子中不包含RNA聚合酶,但存在少量蛋白激酶,这种蛋白激酶究竟是由病毒编码还是由宿主细胞编码,目前尚不清楚。

冠状病毒包膜表面一般可见到2种包膜糖蛋白即膜蛋白M和突起蛋白S(以前分别称为E1和E2),S蛋白构成长的包膜突起,每个突起由3个S蛋白通过非共价连接形成。包膜突起负责结合敏感细胞受体,诱导病毒包膜和细胞膜及细胞之间的膜融合,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介导细胞免疫反应M蛋白横穿包膜,以其C末端与核衣壳结合,可使核衣壳和病毒包膜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和影响病毒出芽。利用针对N蛋白包膜外区的抗体,在补体的协助下,可以中和病毒的感染。某些冠状病毒的M蛋白还诱导产生α-IFN。病毒核酸为单分子正链RNA,分子量9.0-11.0×106d,分子大小27-32kb。在所有RNA病毒中,冠状病毒的基因组最大。其基因组5’端有帽子结构,3’端有poly-A尾,帽子结构之后是60-80bp的先导RNA序列和200-500bp的非编码区。病毒基因组包含数目不等的ORFs,在各ORF之间有基因重叠区或基因间隔序列。在基因组RNA5’端存在两个相互重叠的ORF,分别称为1aORF和1bORF,或者统称为Pol基因或基因1。这两个ORF约占整个基因组长度的60%,大约20kb。负责编码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和蛋白酶及一些尚未确定的蛋白质。在所有冠状病毒基因组中,聚合酶基因和3种结构蛋白基因的排列次序均相同,即5’-Pol-S-M-N-3’,其它非结构蛋白的排列次序则依不同的冠状病毒种类而有明显的差异。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冠状病毒科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冠状病毒科》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