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烂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儿科病名。指人体遭受低温侵袭而引起的瘀血性皮肤病。亦名冻疡。出《诸病源候论》卷50《小儿杂病诸候六·冻烂疮候》:“小儿冬月,为寒气伤于肌肤,搏于血气,血气壅滞,因即生疮。其疮亦焮肿而难瘥,乃至皮肉烂,谓之为冻烂疮也。”本病多见于寒冷的冬春季节,易发于手足、耳廓、面颊等暴露部位。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肌肤不实,暴露部位易为寒邪所侵,加之小儿不能自己保暖防寒,故在寒冷季节,肌肤受袭,则气血瘀凝,手足耳边俱有,脉涩不流而成冻烂疮。临床可见最初局部可有刺痛麻木感,触之冷而僵硬。得温热后有灼痒感。皮肤发白发凉,感觉减退。继而皮肤出现红斑,又转为紫红,重则伴有肿胀,并起水疱或大疱,疱破后糜烂,或形成溃疡。痊愈后该处色素沉着或脱色,溃疡愈合处多形成疤痕。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减。早期未溃者,用生姜、辣椒 (川椒)、茄根、祁艾等,任选1~2种,煎水温洗或浸泡患处。另外,未溃者,可外涂蜂蜜猪油软膏;已溃者可外敷20%马勃软膏或紫云膏。如有继发感染,按外科换药常规处理。要注意锻炼身体,严寒季节,特别要注意手足运动,促进血脉流畅。受冻后,不宜立即着热,或用火烘烫熨,以防溃烂成疮。冻疱应及早治疗、防止溃破感染。 [1]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冻烂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冻烂疮》经典原文。
  1. 吴大真,余传隆 总编;袁钟,图娅,彭泽邦等 主编.中医辞海·中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第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