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方
刘金方(1825-1888),字子成,号淮山儒士,清代道光时期淮山名医。刘金方清道光五年诞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的一个中医家庭。父亲刘相弼、祖父刘振元都是很受乡里群众赞许的医生。父亲早年病逝,金方便在祖父的教育熏陶下成为一代地方名医。金方擅长治疗外感温病、七情内伤诸证、妇科及幼儿疾病。业医声望时与扬州的朱云苓、方华,镇江的蒋宝素、僧福海,江都的朱湛溪、颜宝,东台的杨小谷,兴化的赵筱湖等医家齐名,共称“淮扬九仙”。《续纂山阳县志》称:“刘金方,居河北,工医术,母好施,金方助之。施友爱从弟,窭人就医,辄赠良药或转袖金以遗之”。百余年来,他的许多医疗逸事,尚为淮人传扬。
家庭关系
金方祖父刘振元,悬壶于河下镇盐河北大街。那时,正是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成熟时期。刘振元在数十年的诊治活动中,不断汲取温病学理论,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十分娴熟。比如,由于痘疹普遍流行,不少医家编辑治疗痘疹专著,他在参阅治疗痘疹著作时认识到庄再由先生《千金至宝》立法偏于温,费建中先生《救偏琐言》立法偏于苦寒,只有翁仲仁先生《痘疹金镜录》立法拟方较为稳妥切当。因此,把《痘疹金镜录》作为授徒之书。金方天资卓识,善于敏悟,闻一知十,在这位医学知识广博,医疗经验丰富的老人教导下,勤奋学习,阅读了许多方书。
人物履历
刘金方学习中医学,在广泛阅渎的基础上,重在领会精神实质,比较各种经典著作理论,尊古而不泥古。他曾回顾说:“幼年习业,尝读《内经》、《景岳大全》、并我朝御纂《医宗金鉴》”,“细玩叶(天士)、薛(生白)、缪(仲纯)三家医案”,“传仿鞠通《温病条辨》”,虽然这些著述“文深义奥”、“文辞古雅”,但辨证论治、立法拟方“局紧机圆,大可宗也”。而汉代医圣张仲景和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等前哲的医学著述,虽是“千古卓识,讲究理法则丝丝入扣,读之则悦口悦心”,但“临症立案则不合”。对古方的应用,他认为“用古方,必增必减,不增减者,皆随症施治,是用古方疗今病,譬若折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氏手,其可用乎?”应用古方,不仅药味要因症增减,用药剂量也要“临证变通”。至于治疗幼童“痘疹诸症,当分别治之”。立案鲜明,用药尤慎。金方对医学的认识,敢疑古人,重视实践,既是个人聪颖好学,也是教育有方。不仅如此,金方临诊时,细心听病人叙说病痛,注意观察病人舌苔、脉象和体征,参考祖父的治疗经验,拟方治疗。在诊治病人之后,还常常“抚膺细思,医家不啻掌握兵权,须臾命系。大凡医人切脉、领会病情用药,当则通神,立起沉疴,精神踊跃,兵在精而不在多,立剿寇盗,世界升平矣”。袁江公廨梁宝生先生多次请金方治病,对金方的印象深刻,他说:“每见先生临证,望闻问切,大有把握,著案贯通,用药合病,穷理细腻,无以出其右者,非目无全牛,学力精锐者,奚能至此。”
刘金方为人谦逊,诊病治疾,赞誉良多,从不自傲、自吹。他说:“我家业医三世矣,阅历亦云多矣,虽皆不敢居利人之功,而要未尝贻害人之弊。先后数十年,谬蒙乡里士大夫交口称许,盖积诚所感也。余不敏,绍祖父之业,存利济之怀,幼而读书,长而涉世,凡于视疾切脉辨症修方图治,慎之又慎,或秉先人指授,或参前哲诸言,初未敢妄执已见,以贻误当世,此则余之可以自信者也。”
发表著作
清咸丰已未年(1859年),刘金方在他的学徒的帮助下,将十数年间的出诊归舍或朝夕课徒之余所记录的医案医方“择摘顺句”及先祖遗稿,编辑成书,取名《临症经应录》。这本医案没有正式出版,但淮安山阳医家传抄,几乎人人皆有,可知其影响广泛。医案分四卷,卷一为“六气杂感门”,卷二为“七情内伤门”,卷三为“妇女杂病门”,卷四为“幼童痘疹门”,合计收载137个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