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温胆汤2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方名〕加味温胆汤

〔处方〕陈皮(6g) 法半夏(12g) 枳壳(12g) 胆南星(12g) 竹茹(18g) 天竺黄(30g) 石菖蒲(30g) 茯苓(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适用病证〕化痰熄风通络。

中风急性期(肝风痰热和气虚痰瘀型)。半身不遂,喉中痰鸣,口眼斜,口角流涎,形体略胖,舌淡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滑。

〔按〕本方证属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气血不通所致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治宜化痰熄风通络。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竹茹燥湿化痰;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开窍豁痰清热,枳壳降气以利风痰下行。

肝阳偏亢加天麻、钩藤各15g;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0g(后下),火麻仁、草决明各30g;舌面有瘀斑加水蛭15g,红花10g,川芎10g;神疲乏力,舌质淡胖有齿痕者,加北芪30~90g,白术15~30g;阴虚明显者加麦冬20g,五味子10g,枸杞子15g。神昏者用安宫牛黄丸化水点舌;缺血性中风用川芎嗪静点;颅内压高而头痛、呕吐者用甘露醇或速尿适当脱水,血压高者适当降压。恢复期可配合针灸、电疗等康复治疗。

〔医案〕本组病例98例,男性64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32岁,平均62.5岁,病程最长17天,最短1天,平均8天,脑梗塞82例,脑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其中肝风痰热型29例,气虚痰瘀型32例。基本治愈52例,占53.1%;显效15例,占15.3%;有效22例,占22.4%;无效4例,占4.1%,死亡5例,占5.1%。总有效率90.8%。其中5例死亡者中有4例为脑出血,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谭某某,男性,64岁,退休干部。就诊日期为1995年4月25日,住院号00235。患者于1995年4月25日凌晨5时,家属发现其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喉中痰鸣,口眼歪斜,左侧肢体偏瘫,即送来医院急诊,经抢救后神志清,下午收入病房。查患者体温37.3℃,血压18/11kPa,呼吸22次/分,心率90次/分。神清,偏胖体型,右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伸舌略向左侧,口角流涎,舌淡胖有齿痕,苔白厚腻,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心律整齐,未闻心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双侧巴彬氏征弱阳性。脉弦滑。第二天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为风痰阻滞经络,脾气不足。急则治其标,先用温胆汤加味以化痰息风通络。处方:法夏、枳壳、胆星各12g,竹茹、天竺黄30g,石菖蒲15g,橘红10g,黄芩10g,田七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另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川芎嗪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后患者精神转佳,语音流畅,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停用川芎嗪,方中加入麦冬15g,滋阴补肾以防止化痰药过于温燥而伤阴。再用7天,病情日渐好转,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大便较干,两日1次,舌淡胖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细。上方去胆星、天竺黄,加北芪60g,白术、火麻仁各30g。每日1剂。如此加减变化,始终以化痰法为主,共治疗35天,患者口眼歪斜消失,左上肢肌力Ⅲ级,下左肢肌力Ⅳ~Ⅴ级。精神、饮食、睡眠俱佳。基本痊愈,步行出院。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加味温胆汤2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加味温胆汤2》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