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记录
口语记录(protocol),被试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的口头报告。实验时把这种报告记录下来,可用来分析被试的心理活动。所以口语记录方法实际是一种自我观察法。口语记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时间划分:当时性口语记录是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作的言语表达;追述是完成任务后,由被试把解决问题的内心活动描述出来所得到的记录。按结构划分:有结构的口语记录是事先给被试指定一个方向,让他口述关于这方面的某些过程;无结构的口语记录是事先不给被试任何方向性指示,只让他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当时性的、无结构性的口语记录是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口语记录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W.冯特提出的内省法。他让被试在进行某种心理活动,(如计算活动)时,把注意指向观察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并加以分析,作出口头报告。由于人脑不可能一方面将注意指向某种心理活动,同时又对这个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因此报告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因而受到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后,否认意识活动,强调外部行为,使用刺激-反应方法进行研究,不考虑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否定了口语记录。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认知心理学,它以复杂的认知过程在人脑中如何进行为主要研究对象,又重新提出了口语记录方法。它着重于被试当时报告他“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注重某个心理现象的量和质的分析。口语记录方法是要求被试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加选择地大声说出其思维的全部进程,实验者将被试的报告录下音来,进行分析研究。这种“大声想”的研究方法最早是由格式塔学派的K.东克尔开始应用的。目前,应用口语记录多与问题解决的研究相联系。认知心理学认为口语记录反映了对一个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序列,对它进行科学分析,可以得出被试解决问题的步骤、使用的策略和推理过程。口语记录与反应时的测量相结合,构成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