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 (SP5)
商丘 (SP5,ShangQiu) 经穴
[[文件:文件:Sp5.jpg
目录
主治
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黄疸,倦怠嗜卧,癫狂,小儿癫痫,咳嗽,足踝痛,痔疾。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黄疸;
运动系统疾病: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其它: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
释名
商为金音,穴属足太阴脾经五腧穴中的经穴,阴经经穴属金,故称“商”。穴在内踝前下方,与丘墟位置相对,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韧带;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脉分布。
功用
健脾化湿,通调肠胃。
配穴举例
配复溜治痔血、泄后重 (《针灸资生经》)配解溪、丘墟治脚痛 (《玉龙歌》)配三阴交治脾虚便秘 (《针灸大成》)。
配阴陵泉、曲泉、阴谷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腹胀。
配三阴交,有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脾虚便秘。
配天枢、阴陵泉,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主治腹泻,腹胀。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主寒热,善呕;心下有寒痛;阴股内痛,少腹痛,不可俯仰;小儿咳而泄,不欲食者,手足扰,目昏,口噤,溺黄。
《千金方》:疟热;寒疟腹中痛;癫疾呕沫,寒热痉互引,痫瘈;口禁不开;腹胀满不得息;血泄后重;脚挛。
穴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名解
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运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当胫骨前肌腱内侧。
《灵枢•本输》:“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微前三分”;《针灸大成》:“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
功效
健脾,化湿,清神。
主治
古代记述:脾虚,腹胀,肠鸣,溏泄,秘便,寒热善呕,胃脘痛,黄疸,食不化,胃反,腹痛,大惊,乳痛,痔疾,阴股内廉疼,疝引小腹痛,筋挛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内踝疼痛,妇人绝子,小儿惊风,喉痹,舌本强痛,骨痹,烦满,厥头痛,面肿起,癫疾狂多食,善笑不休,烦心,渴,梦魇,痔。
近人报道: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下肢浮肿。
方例
腹胀满不得息:商丘、阴陵泉、曲泉、阴谷。
喜呕:商丘、幽门、通谷。
太息善悲:商丘、曲鬓。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脾虚不便:商丘、三阴交。
慢性肠炎:商丘、天枢、阴陵泉。
下肢浮肿: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其它
经(金)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