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拨鼠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动物〕蒙古旱獭 Marmota sibirica Radde(松鼠科)。

〔品种考证〕土拨鼠始载于《本草拾遗》,《纲目》列入卷五十一兽部鼠类。释名:鼧鼥(《纲目》),答剌不花(《正要》)。引陈藏器曰:“土拨鼠生西番山泽间,穴土为巢。形如獭。夷人掘取食之。”时珍曰:“按唐书有鼧鼥鼠,即此也。鼧鼥,言其肥也。唐韵作(音仆朴),俗讹为土拨耳。蒙古人名答剌不花。”又曰:“皮可为裘,甚暖,湿不能透。”按所记产地、形态、习性,均与旱獭吻合。旱獭有数种,按其产地,应为本种。

〔形态特征〕体形肥壮,体长约50cm,四肢粗短,尾长约为体长的1/4,呈宽扁状。头短,耳小。背部棕黄色,腹部土黄色,毛基褐灰。体侧和腹部毛色无显著分界线。头部自鼻到耳基为棕黑色,嘴的周围为褐黄色,颈下毛色较浅,略同腹部。足背为淡灰黄色,尾棕色。

〔生态分布〕地栖。一般栖息于平原、山岳、丘陵等地带的草原中,穴居。群栖、洞穴大部筑在较高的坡地上,有主洞和副洞之分,白昼活动,多在晴天午前,阴雨天气候变化时很少外出,主要以植物的茎、叶根及种子为食。冬眠期长。分布于内蒙古和新疆。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土拨鼠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土拨鼠》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