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会 (GB42)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五会 (GB42,DiWuHui)

Akupixgbgb42.jpg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乳腺炎;

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足扭伤;

其它:肺结核,吐血,腋淋巴结炎。

释名

“地”指足部,与天五会(人迎)的“天”(颈部)相对而言。穴居足少阳胆经足部五穴(足窍阴、侠溪、地五会、足临泣、丘墟)之中,上下相应。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内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第4骨间背侧肌;穴区内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肌支和第4跖背动脉分布。

功用

舒肝消肿,通经活络。

配伍

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刺地五会。

《铜人》:治内伤唾血,足外皮肤不泽,乳肿。

《大成》: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膏泽,乳痈。

《席弘赋》:配三里,治耳内蝉鸣,腰欲折。

别名

地五。

穴义

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

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地五会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地五会。五会名意与地五会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侠溪穴。

功能作用

收降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位置

足背外侧部第四、五跖骨间,跖趾关节后方,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凹陷处。当足临泣下五分。

《针灸甲乙经》:“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去侠溪一寸”。

功效

利胸胁、消乳肿。

主治

古代记述:内伤唾血,眼目赤疼、腋下肿、乳肿,耳鸣,腰痛、足背红肿、足外无膏泽。

近人报道:乳腺炎(早期)、腰椎穿刺针麻用穴。

方例

眼痒眼痛:光明、地五会。

腋下肿:天池、委阳、阳辅、申脉、足临泣、地五会。

耳鸣、腰痛:耳门、足三里、地五会。

乳肿痛:膻中、乳根、足三里、足临泣、地五会。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GB42)&m=0 地五会 (GB42)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GB42)&m=0 《地五会 (GB42)》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