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丘 (GB36)
外丘 (GB36,WaiQiu) 郄穴
目录
主治
颈项强痛,胸胁胀满,下肢瘘痹,癫狂。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神经痛,下肢麻痹,癫痫;
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释名
穴居小腿外侧隆起如丘处。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外躁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母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肌支、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脉、胫前静脉经过。
功用
舒肝理气,通络安神。
配伍
配风池、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太冲、肝俞、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操作
直刺Ⅰ~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铜人》:治肤痛痿痹,胸胁胀满,颈项痛,恶风寒,癫疾。
《大成》:主胸胀满,肤痛痿痹,颈项痛,恶风寒,犬伤毒不出。
《图翼》:主治颈项痛,胸满,痿痹癫风,恶犬伤毒不出。
穴义
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名解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外丘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外丘。2)胆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
传递风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小腿外侧面,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凹陷处。当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与阳交相平。
《针灸甲乙经》:“在外踝上七寸”;《针灸集成》:“与阳交在一处,外丘在前,阳交在后。”《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的插图亦同;《针方六集》:“与阳交平,差后一寸。”前后有误。
功效
利腿足、镇惊、清热。
主治
古代记述:胸胁支满、头痛、寒热、肤痛,痿痹、癫{91}、犬伤。
近人报道:下肢瘫痪、腓神经麻痹、颈项强痛。
方例
颈项强痛:风池、后溪、外丘。
刺灸法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