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 (ST23)
来自中医百科
太乙 (ST23,TaiYi)
目录
主治
腹痛,腹胀,心烦,癫狂。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腹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癫痫,精神病;
其它:遗尿。
别名
太一。
释名
太乙,又作太一,原意为元始、最初。古称太乙神居于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穴在中上腹,近天枢(对北斗第一星为名)穴,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同不容穴。
功用
涤痰开窍,镇惊安神。
配穴举例
配滑肉门治癫狂疾、吐舌 (《针灸甲乙经》);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治腹胀痛、消化不良 (《腧穴学》)。
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
配滑肉门,有清心化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癫狂,吐舌。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铜人》:治癫疾,心烦吐舌。
《大成》: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别名
太一。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名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太乙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运行规律
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
除湿散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上腹部,脐中上2寸(下脘)旁开2寸处,当不容与天枢连线的下1/3折点。
《针灸甲乙经》:“在关门下一寸”;《类经图翼》:“对下脘”。
主治
古代记述:癫狂,脘痛,肠疝,脚气,遗尿,心烦,吐舌。
近人报道:呕吐。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23)&m=0 《太乙 (ST23)》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