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临泣 (GB15)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头临泣 (GB15,TouLinQi)

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Akupixgbgb15.jpg

主治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

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别名

临泣。

释名

泣,指流泪。穴在目上方,呈居高临下之势。为与足部本经同名穴 (足临泣)相区分,《针灸资生经》冠以“头”字。《圣济总录》称“目临泣”。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阳白穴直上,人前发际0.5寸处。

解剖

同本神穴。

功用

聪耳明目,安神定志。

配伍

配百会、印堂、头维,为近部取穴法,主治头痛。

配攒竹、丝竹空、合谷,有清热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百会、人中、内关,有通窍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痛。

操作

平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大成》:白翳,临泣、肝俞。

《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酉发。

别名

临池。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

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位置

头顶部,瞳孔直上,前发际后五分处。当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

《针灸甲乙经》:“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五分陷者中”;《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直目上”;《针灸集成》:“距曲差一寸少”。

功效

明目,祛风,清神。

主治

古代记述:目眩,目生白翳,多泪,小儿惊痫,中风头痛,两目眉头痛,鼻塞。

近人报道:近视,眶上神经痛。

方例

鼻塞闷:头临泣、通天。

泪出:头临泣、头维。

白翳:头临泣、肝俞。

中风不省人事:头临泣、百会、人中、内关、十宣。

刺灸法

向上方沿皮刺0.5~1寸。不灸。

其它

交会穴: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GB15)&m=0 头临泣 (GB15)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GB15)&m=0 《头临泣 (GB15)》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