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头皮针疗法从70年代初推广应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以来,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作用机理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1991年傅积忠等针刺平衡区为主,配视区、晕听区和足运感区,再配合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混合后封闭体穴,治疗本病50例,经40天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百科名片
【概述】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 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 舞蹈病、震颤麻痹。==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 眩晕、 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 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 消毒。==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 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 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 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定位依据==
常用的有两种: 一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二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下面主要介绍第二种。应该注意:颅表面的脑回投影位置与现在所制定的刺激部位,只能说是基本相应的,从C.T照片考查,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个体差异,在划定刺激线时,应适当考虑颅骨的形状。==选穴方法==
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全身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双侧取穴,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可选下肢运动区配足运感区。==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 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 脑外伤后遗症、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 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 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 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头皮针临床研究状况==
头皮针疗法从70年代初推广应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以来,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作用机理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国内近20多年来头皮针临床研究状况概述如下。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假性球麻痹为顽固病症之一。陈克彦取运动区(顶颞前斜线)为主,配舌下区、舌咽区治疗本病15例,结果基本痊愈9例,显效3例,有效3例,其中有6例针前饮水呛或舌头卷缩在口腔内,张口不大,经3~6次针刺后能张嘴伸舌利进食不呛,有5例在针刺1~6次后拔掉胃管进半流及流质,还有4例是针刺7次后见效。滕斌权取言语一区、百会(相当于顶中线)、神庭(相当于额中线)、哑门、人迎穴治疗本病26例,用捻转法,结果基本治愈9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1%,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震颤麻痹:198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究所针法研究室取运动区治疗本病23例,结果显效8例,占34.80%;好转11例,占47.80%;无效4例,占17.40%;总有效率为82.60%。1992年贾怀玉等用头皮针治疗本病25例,结果基本治愈4例,占16%;显效12例,占48%;有效6例,占24%;无效3例,占12%;总有效率为88%。从而证明头皮针对本病有较好的控制和改善作用,而且疗效巩固,值得推广应用。 舞蹈病:1988年刘瑞银取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衡区治疗小儿舞蹈病23例,经6~23次治疗后,痊愈17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65%。1989年李玉琴报道取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风湿性舞蹈病20例,经治疗1疗程后痊愈14例,显效5例,无效1例,治疗率为70%,总有效率为95%。 癫痫:而杨公华独辟门径、取运动区、感觉区等,将埋线法试用于头针临床,治疗本病50例,结果有45例获效,值得借鉴。 运动神经元疾病:1992年贾怀玉等参照参照"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穴,用抽法,并结合导引吐纳等方法,治疗本病2例,结果有1例基本治愈,1例有效。薛建堂采用接力刺法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可惜病例太少,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共济失调:198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针法研究室针刺平衡区和晕听区治疗本病15例,结果显效4例,占26.7%;好转7例,占46.6%;无效4例,占占26.7%;总有效率为73.3%。1991年傅积忠等针刺平衡区为主,配视区、晕听区和足运感区,再配合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混合后封闭体穴,治疗本病50例,经40天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坐骨神经痛:肖永俭等取对侧感觉区上1/5,治疗4例剧烈坐骨神经痛(2例为腰椎间盘脱出,2例为坐骨神经炎)均治愈,大都在1次捻针结束时疼痛消失,经3~5次治疗而痊愈。郑云龙采用头针治疗本病21例,平均13.6次后,治愈16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5%。 三叉神经痛:为顽固性痛症。郑云龙采用头针治疗本病3例,经治疗5后基本治愈1例,显效1例,有效1例。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针灸科用头针治疗本病7例,基本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1例,全部有效。目前鉴于对治疗本病还缺乏绝对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而头皮针是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头皮针治疗多有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报道较多。如人取血管舒缩区、感觉区、情感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263例,结果痊愈186例,显效40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为100%。刘淑兰用电头针,取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为主穴,前头痛加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治疗头痛401例,结果痊愈336例,好转4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神经衰弱:陈永泉用头针取情感区(相当于运动区向前平移4.5厘米)治疗本病22例,结果基本治愈19例,占85%;好转3例,占15%;总有效率为100%。 此外,朱明等取额中线、顶中线治疗癔病急性发作取得满意的即时效果。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胃下垂:是由胃肌张力不足而引起的慢性疾病,用头皮针治疗亦有良效。郭兆通等取双侧胃区为主,用捻转法,治疗本病158例,1~2个疗程37例,3个疗程58例,4个疗程39例,5个疗程以上24例。结果治愈136例,占86.1%;好转17例,占10.7%;无效5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并对治愈的72例患者,进行1~8年的随记,结果有51例良好,19例一般,2例复发,占2.8%。从而证明头皮针不但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急症有特效,而且治疗慢性疾病同样有较好疗效,并且远期疗效亦好。 膈肌痉挛:也属常见病症。李平华等针刺额旁2线,用小幅度提插法,并配合导引吐纳治疗本病48例,结果治愈44例,占88.9%,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脱肛:聂汉云等报道百会透前顶埋针刺灸法治疗脱肛60例,结果治疗后12~24小时痊愈34例,25~48小时显效16例,49~60小时有效7例,60小时以上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5%。 此外,朱明清等取左侧额旁2线,用泻法行针,治疗1例胆石症胆囊炎而引起的急性胆绞痛患者,针后立即痛止。 运动系统疾病 肩周炎: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病,用头皮针结合导引运动法多有良效。1987年朱明清等取顶颞前斜线中1/3,患单侧肩者针对侧,双肩干针双侧,治疗本病122例,结果痊愈77例,占63.1%;显效23例,占18.9%;有效21例,占17.2%;无效1例,占0.8%; 总有效率为99.2%。1992年贾怀玉等在顶颞前斜线中2/5处行交叉刺法,治疗肩周炎210例,病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9年,结果治愈152例,占72.38%;显效31例,占14.76%;好转24例,占11.43%;无效3例,占1.43%;总有效率为98.57%。取效的关键在于行针时配合导引吐纳及意念运动。 急性腰痛:为针灸科常见病症,头皮针治疗同样有满意的即时效果。朱明清等以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为主穴,部分病人配用针刺腰部压痛点治疗本病75例,经1~6次治疗,70例急性腰扭伤中痊愈48例,显效22例,另5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皆好转。 足跟痛:戴毅君报道取对侧足运感区,用捻转法治疗跟骨骨刺25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并从疗效与疗效与关系来看,治疗次数多少与疗效不成正比,显效者平均治疗11.4次,而无效者均治疗30次以上。 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
皮肤科疾病
妇科疾病 经前期紧张症:李进等用头针与中药分别治疗此症108例,头针组取足运感区、生殖区,结果治愈99例,好转9例,有效率达100%;中药组治愈68例,好转40例,经统计学处理,头针组显着优于中药组(P<0.01)。 儿科疾病 小儿麻痹后遗症: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症。罗法权取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加用体针治疗本病15例,结果基本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3例,全部有效。芦祖荣用头皮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治疗此症12例,取得了一定疗效。 小儿遗尿:申合成等针刺足运感区治疗遗尿23例,均获痊愈。陈再文 针刺顶中线治疗底稿尿症37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21例,进步9例,无效1例。武继明等取从侧足运感区,治疗夜尿症35例,结果痊愈28例,占80%;有效5例,占14.28%;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29%。治疗尿频症10例,结果痊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并指出头针治疗夜尿症与病程、年龄无关,有的年龄较大,病程达10余年,而针刺1次即可痊愈。而尿频症患者则病程短者疗效好,病程长者疗效差。 十、五官科疾病 朱跃平取上穴区治疗球后视神经炎25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天津市眼科医院以电头针取双视区治疗视神经萎缩87例138只眼,结果无进步者62只眼,进步1行者32只眼,超过2行者24只眼,进步3行者9只眼,进步4行者2只眼,超过4行者9只眼,总有效率为55%。郑建中 用头体针配合治疗各类视神经萎缩250例396眼,结果显效95只眼,进步146只眼,无效155只眼,有效率为60.9%。 耳鸣、耳聋的治疗虽然难度较大,但用头皮针治疗也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如张辉针刺双侧晕听区,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35例,结果有28例痊愈,占80%。林学俭等用头针治疗神经性耳聋63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对内耳眩晕、前庭神经元炎也有显着疗效,如王悦新取晕听区,严重者配平衡区治疗内耳眩晕50例,结果痊愈40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贾怀玉等用头皮针治疗内耳性眩晕72例,结果治愈5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100%。==资料来源==
http://zhongyi.yiwangtong.com/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