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荚蒾
《全国中草药汇编》:宜昌荚蒾
【拼音名】 Yí Chānɡ Jiá Mí
【别名】 糯米条子
【来源】 忍冬科宜昌荚蒾Viburnum ichangense (Hemsl.) Rehd.,以叶、根入药。
【生境分布】 陕西、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性味】 涩,平。
口腔炎:鲜叶适量,加淘米水,捣烂取汁,洗口腔,一日~4次。另以金银花、茵陈各等量,焙干研粉,吹入口腔,一日~4次。
脚湿痒:鲜叶捣汁,搽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宜昌荚蒾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载有野绣球,云:"如绣球花,叶小有毛,开五瓣小白花,攒簇极密而不圆。"根据所述,并观其附图,可认为即是本种。
【拼音名】 Yí Chānɡ Jiá M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宜昌荚蒾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m Erosum Thunb. [V. ichangense (Gemsl.) Reh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鲜用或切段、切片晒干。
【原形态】 宜昌荚蒾 落叶灌木,高达3m。幼枝密被星状毛和柔毛,冬芽小而有毛,具2对外鳞片。叶对生;叶柄长3-5mm,有钻形托叶;叶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7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牙齿,叶面粗糙,上面疏生有疣基的叉毛,下面密生星状毡毛,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6-9对,伸达齿端,与叶主脉在叶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百般伞形聚伞花序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短枝之顶,直径2-4cm,有毛;有总梗,第一级辐射枝5条;苞片和小苞片线形,长4-5mm;花生于第2至第3级辐射枝上;萼筒长约1.5mm,5萼齿微小,卵状三角形;花冠白,辐状,直径约6mm,裂片圆卵形,稍长于花冠筒;雄蕊5,稍短至等长于花冠。核果卵圆形,长约7mm,红色;核扁,具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广东、广西。
【性味】 味涩;性平
【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