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婴幼儿腹泻.jpg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中医将婴幼儿腹泻称为“小儿泄泻”。

病因

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感染因素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消化功能紊乱

因饮食因素、不耐受碳水化物、食物过敏、药物影响、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中医病因认识

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其主要的病症。其病因如下:

(1)内伤饮食

小儿处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机体的需要。小儿脾胃功能虚弱,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也较差。许多母亲盼望小儿成长心切,对孩子的饮食不加节制,肆食生冷、油腻饮食,给胃肠道造成很大的负担。这样,不仅不能把多吃进的食物消化吸收,相反,却损伤了脾胃,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伤则不能运化,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从而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发生泄泻。过早给小儿添加粗糙食品,或油脂类、生冷类饮食,都可造成脾胃内伤,而致腹泻。

(2)感受外邪

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而引起脾胃功能紊乱形成的泄泻。古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或重泻”之说。因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损伤脾阳,使脾失健运,水湿相杂而走大肠,成为泄泻。

气候与泄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小儿出汗多,体内水分减少,体内废物排泄不畅快,这些废物刺激肠胃而形成泄泻。另外,小儿喂养时的奶嘴、奶瓶等器具消毒不够,最容易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脾胃本身就虚弱,或先天禀赋不足,但多数是由于后天失养导致的。小儿暴饮暴食、生冷无度,损伤了脾胃。脾的功能是运化转输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胃的功能是容纳消化吃进去的食物。脾胃功能失调,则喝进的水停留于脾胃而成了湿邪,吃进的食物积于脾胃而成了积滞,并走于大肠而致泄泻。久泄可以加重脾胃虚弱,不能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4)脾肾阳虚

此证比脾胃虚弱病情更重,属于寒泻。一般多因小儿先天不足,或治疗疾病时过服苦寒攻伐之药,或大病之后调养不当,或久泄不止,损伤了脾肾之阳而形成。

此外,由于小儿存在脏腑娇嫩、病情多变之特点,泄泻日久损伤气液,常会发生“伤阴”“伤阳”之变证。

预防

1、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断奶。

2、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3、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4、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口服。

5、夏季炎热时避免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

6、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腹泻。

7、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或其他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易在病房内广泛传播,必须严重消毒隔离,否则易在儿科病房发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过氧乙酸烟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线照射,腹泻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过氧乙酸烟熏彻底消毒。

8、下地玩耍的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

9、医务人员要努力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以免再犯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对轮状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报道,保护率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常见症状

一般症状

因腹泻轻征而异。

(1)轻型腹泻:主要是大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科次,大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粘液,每次量不多,常见白色或淡黄色小块,系钙,镁与脂肪酸化合的皂块,偶有小量呕吐或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他周身症状,体重不增或稍降,体液丢失在50ml/kg以下,临床脱水症状不时显,预后较好,病程约3~7天,在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却常每日3~7次,色黄,常有粘液,有恶臭,大便检可见少量白细胞,大使性状和次数不稳定,迁延日久,营养情况越恶化,常继发泌尿道,中耳或其他部位感染。

(2)重型腹泻:可由轻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数次至40次,开始转为重型时,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黄或黄绿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应,换尿布不及时者,常腐蚀臀部皮肤,表皮剥脱而发红,随病情加重和摄入食物减少,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而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色变浅,主要成分是肠液和小量粘液,呈碱性反应,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ml,多者可达50ml,镜下见脂肪滴,游动的细菌,粘液,重症偶见红细胞,白细胞可达每高部视野10个左右,患儿食欲低下,常伴呕吐,多有不规则低热,重者高热,体重迅速降低,明显消瘦,如不及时补液,脱水,酸中毒逐渐加重,少数重症起急遽,高热达39~40℃,频繁地呕吐,泻水样便,迅速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近十余年来,由於能提早就诊,严重的重型腹泻已明显减少。

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

以脱水,酸中毒为主,有时有低钾,低钙症状。

(1)脱水:患儿较快地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甚至发灰,弹性差,前囟和眼窝下陷,粘膜干燥,腹部凹陷,脉细数,血压降低和尿量减少,脱水分为轻,中,重三度:

①轻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陷,小便较平时略少;

②中度脱水: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患儿萎靡,阵阵烦躁,皮肤苍白发灰,干燥,松弛,弹性差,捏起后不能立即展平,口周发青,前囟和眼窝明显下陷,唇及粘膜干燥,心音钝,腹部凹,四肢发凉,小便明显减少;

③重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10~15%,患儿萎靡,淡漠,对周围环境无反应,皮肤苍灰,弹性极差,捏起后不易平复,前囟与眼窝深陷,眼不闭,结膜干涩,哭无泪,角膜无光,口唇发绀,粘膜干燥,不清,心率速,血压不易测出,腹深陷,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

估计脱水程度时,应重视眼窝,前囟凹陷程度,低渗性脱水易出现皮肤弹性减低,而营养不良儿平时平时弹性就差,应予注意。

不同脱水类型临床症状也有差异,低渗性脱水时因细胞外液丢失多,患儿脱水症状出现早且较重,但口渴较轻,而萎靡较重;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外移,细胞外液相对丢失较少,患儿口渴明显,发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偶有惊厥,眼窝,前囟凹陷较轻,手足较温,脉搏可及。

(2)酸中毒:主要是精神萎靡,呼吸深长,呈吧息状,严重者呼吸增快,甚至昏迷,新生儿或小婴儿无或较晚出现呼吸深长,主要表现为嗜睡,苍白,拒食,衰弱等,估计酸中毒时,要注意患儿年龄。

(3)低钾血症:多在水泻1周以上出现明显低钾,原有营养不良者出现较早,较重,一般患儿未输液前较少有低钾症状,输入不含钾液体后,随脱水酸中毒的纠正,逐渐出现低钾症状:精神萎靡,肌张力低,第一心音钝,再重则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如未及时补钾,低钾严重时可出现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肌麻痹,肠麻痹,膀胱麻痹,腱反射消失,心率减慢,心律不齐,心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可危及生命,血甭钾在3.5mmol/L以下多出现低钾症状。

(4)低钙血症: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腹泻日久的患儿,常在轮液后出现烦躁不安,手足搐搦甚至惊厥等低钙症状,检查可见佛斯特氏和腓反射阳性。

(5)低镁血症:少数患儿纠正脱水,酸中毒,补充钙后出现低镁性手足搐搦症,表现为手足震颤,搐搦,哭闹,易受刺激,不能入睡,个别患儿在额部或皮肤皱摺处出现红晕。

临床检查

1、粪便检查: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内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

4、超声。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

6、其他:对重症或不易判断者,应测血清钠,钾,氯化物和血气分析,或测二氧化碳结合力,出现惊厥时可测血清,注意必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水分,电解质紊乱进行分析,心电图检查有助於了解血钾情况。低钾时T波平坦,然后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现U波,有时与T波融合,严重低钾时可出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个别重症有心室纤颤。

鉴别诊断

杆菌痢疾

婴儿痢疾表现多不典型,常无脓血便,临床呈一般腹泻的表现,较难鉴别,应注意流行情况,常能问出接触史,排便前常哭闹,显示里急后重,仔细观察可见患儿大便频繁,但每次量不多,有时可见水样便粪质中混有脓血,镜下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而大肠杆菌肠炎每次便量多,一部分每次可达20ml以上,大便中粘液常见,但极少稠脓,偶有少数白细胞与红细胞,应培养鉴别。

婴儿出血性肠炎

起病与大肠杆菌肠炎无异,但治疗后腹泻不止且病情加重,腹胀较重,高热,频繁呕吐,重者吐咖啡样物,大便早期呈水样,潜血试验阴性,以后出现典型的暗红色果酱样大便,脱水重,可早期出现休克,中毒症状重者可昏迷,惊厥。

生理性腹泻

渗出性体质小儿可生后不久即开始排黄绿色稀便,大便次数多,但不吐,食欲好,体重增加正常,到添加辅食后,大便自然恢复正常。

并发症

腹泻常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和多种感染。

1、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和败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心肌炎。

2、鹅口疮 病程迁延或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鹅口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及肠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 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导致中毒性肝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多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4、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禁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肝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凝血酶原减低,而致出血。

5、其他 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肠套叠和胃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或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引起窒息。

治疗

西医治疗

原则

1、开始出现腹泻后,给消化道以适当的休息;

2、控制肠道内外感染;

3、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4、良好的护理。

饮食疗法

开始时给消化道以适当休息,轻,中型患儿减食至平时半量左右4~6小时;重型者6~12小时,减食期间液体补充:轻,中型患儿配制“初液盐”口服,病毒性肠炎由于葡萄糖促进的钠运转障碍,口服葡萄糖液浓度不宜超过2%,钠浓度不超过50mmol/L;重型者应静脉输液,恢复饮食时,人乳喂养儿应减产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儿可从米汤,稀藕粉或稀释的牛乳(或酸奶)开始,奶量和所加蔗糖都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步增加,除食欲不振和严重呕吐外,加乳无须顾虑,因腹泻后患儿体内营养大量消耗,增加食物后虽大便次数可增加,但肠道吸收与食入量成正比,禁食过久或热量增加过缓都可导致营养不良,一般应于治疗48小时后给以足够热量,5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

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盐:1971年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用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ORS)所配制的饮料,在世界各地对不同病原和不同年龄的急性腹泻患儿推广应用,我国自1980年以来在各省市广泛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配制1升ORS饮料,需NaCI3.5G,NaHCO32.5g,KCI1.5g,葡萄糖20g,其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I80mmol/L,HCO330mmol/L,葡萄糖111mmol/L,由于病毒性肠炎患儿多有等渗或高渗性脱水,应将ORS稀释1/3~1/2后口服No含量降至45~60mmol/L,K10~13.3mmol/L,以40~53.4 mmol/L,HCO315~20mmol/L,葡萄糖56~74mmol/L,葡萄糖浓度仍保持促进消化道水,钠的吸收,第一日给ORS量:轻度脱水50~60ml/kg,在4小时内服完;中度脱水70~100ml/kg,在4~6小时内服完,同时应按后述方法补充钾和钙,最近,WHO推荐用枸橼酸钾代替原配方中的碳酸氢钠,因后者易潮解而枸橼酸钾则比较稳定,临床应用也证实了这种代替法的优点,此外WHO又倡导以ORS的配方的20克葡萄糖改为30克的米粉或其他谷物粉,认为用谷物粉配制后,味道可口患儿容易接受,服用时发生呕吐者较少,粪便成形较快,临床实践已证明其疗效,确能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华西医科大学儿科曾以50克米粉代替原配方中的20克葡萄糖,确能防治脱水,优于用ORS原方,至于口服ORS有困难或有重度脱水发生循环衰竭者,皆需先静脉补液,如在农村不便进行静脉滴注,也可用胃管滴注ORS,如口服或胃管滴注ORS后脱水仍不见好,则应设法静脉输液。

2、胃肠道外补液:对呕吐或口服补液有困难及重度脱水患儿,应根据上册胃肠道外液体疗法补液原则,分步骤地进行治疗,先较快地恢复循环量并补充累积损失,再较慢地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近十余年来,国际上补液供给液体总量和含钠液量都有减少趋势。

(1)补液总量:治疗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量应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消耗量,依脱水程度补充总量120~200ml/kg(轻度脱水120~150ml/kg,中度脱水150~180ml/kg,重度脱水180~200ml/kg),一般病例4~12小时后可开始喂奶(奶量计算包括在上述液量内),如腹泻仍重,第二天有的仍需输液,高渗性脱水需在2~3日内缓慢纠正脱水,脱水纠正后每日液量只需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量约每日100~120ml/kg。

(2)液体组成:第一日补液内容:等参电解质溶液(包括Na+及k+)和非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液)全日容量比例根据脱水性质决定:等渗性脱水宜为1:1(相当於1/2张力电解质液);低渗性脱水用2:1(相当于2/3张力电解质液);高渗性脱水时,应根据高渗的严重程度,使二者的比例成为1:1至1:2(总浓度相当于1/3张力电解质液),避免血清钠浓度降低过快,引起相对性水中毒,1990年Ronald kallen建议平均全日给钠,对病情较轻,肾功能较好的患儿,或条件不具备时,电解质液可单用生理盐水,但酸中毒明显时应用“2:1液”(生理盐水2分加1/6mol炭酸氢钠或乳酸钠1分)作为含钠液,有低钾血症者,在输液排尿后,在以上液体余量中加氯化钾0.3%滴入。

(3)补液的步骤及速度:原则是将所需液体按含钠浓度,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地输入,开始输时:等渗和低渗性脱水用“2:1”液,高渗性脱水用“3:4:2”液(3分葡萄糖液,4分生理盐水,2分1/6mol乳酸钠液)20mlg/kg,在半至1小时输入,以恢复循环量,然后再将含钠液浓度逐渐降低,将全部液体在24小时内输完(高渗脱水在48小时输完),一般速度为8~10ml/kg/小时,高渗 性脱水按5~8ml/kg/小时,低渗性脱水为防止脑细胞迅速缩小,应避免输高渗性液体,Kallen建议补液。

(4)钾的补充:一般患儿补钾2~4mmol/kg·d(相当于10%KCI液1.5~3ml/kg·d)在患儿排尿后开始口服,将全日量均分为3~4次,低钾明显者,可缓慢静脉滴入氯化40mmol/L(0.3%),全日量可增至4~6mmol/kg·d(相当于15%KCI2~3ml/kg·d),如全部氯化钾均需静脉滴入(不可静脉推入或加滴器小壶中滴入),应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输液中,较安全的办法是将氯化钾100mg/kg加入排尿后第一批输液中(0.3%KCI)静脉滴入,低钾情况一般都能好转,然后将所需氯化钾其余部分分3~4次口服补充,静脉给钾过浓,过快,可致高钾血症而猝死,应特点注意,因食物中含钾丰富,饮食恢复至正常量一半时,可停止补钾。

(5)钙和镁的补充:在补液过程中,如患儿兴奋性过高或出现惊厥或抽搐,可将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一倍,静脉滴入,必要时可重复,能口服时可给10%氯化钙5~10ml/次,每日3~4次,此类患儿多有佝偻病,抽搐停后可肌注维生素D20~30万单位,并继服钙剂,脱水重,久泻及有低镁症状者,可肌注25%硫酸镁0.2~0.4ml/kg/次,每日2~3次,2~4日。

(6)对严重酸中毒的处理:一般酸中毒经上述输液治疗,肾功能恢复后,多可纠正,如酸中毒严重,可增加乳酸钠或碳酸氨钠用量,代替等量的生理盐水。

(7)输血或血浆:对腹泻严重或伴营养不良者宜输血浆,每次25~50ml,必要时1~3日重复一次,共2~4次,贫血者代之以输全血。

控制肠道感染

针对病原体采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尤对严重病例为然。

1、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除侵袭型大肠杆菌外,很少侵入组织,细菌大量聚积在肠道内,应选用肠道不易吸收的杀菌药,疗效不好时,应测药物敏感试验,作为用药参考,常用药物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巴龙霉素、甲氧苄氨嘧啶。

2、对侵袭型大肠杆菌感染:肠道不吸收的杀菌药对此类感染疗效不好,可采用治疗杆菌痢疾的药物,氨苄青霉素效果较好,剂量50mg/kg·d,分4次静脉注射。

3、对鼠伤寒感染:旯好根据药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药敏结果未出前,用氨苄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等。

4、对菌群紊乱之后继之金黄色葡萄糖菌,绿脓杆菌或变形杆菌感染:发现有早期菌群紊乱情况时,应及时停原用抗生素,给口服乳酶生0.3~0.9g每日3次,可扶植肠道常住菌,抑制致病的过路菌,并加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和叶酸,可在数日内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症状也随之好转,如好转不明显且大便涂片大肠杆菌明显减少时,可用正常婴儿大便5~10g,以生理盐水混成混悬液,每日1次,直肠保留灌肠,可较快恢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选用:红霉素,新型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或先锋霉素Ⅵ治疗;有绿脓杆菌感染时选用多粘菌素B,羧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有变形杆菌感染时选用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或头孢霉素治疗。

5、对轮状病毒感染:用α干扰素10u/次,每日2次肌注注射,连续3~5天治疗秋季腹泻有显著疗效。

6、对空肠弯曲菌感染:以红霉素为首选药物,剂量25~50mg/kg·d,分3~4次口服,对庆大霉素,新霉素,痢特灵亦敏感,但对复方新诺明不敏感。

7、对肠炎耶氏菌感染:新霉素和磺胺药均有效。

8、对真菌感染:口服制霉菌素,剂量12.5万~50万单位,每日2~4次,同时停用原来应用的抗生素,如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明显,宜选用注射药物,如二性霉素乙。

预后

取决於病因,营养状况及治疗的迟早,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真菌所致腹泻预后较差,病毒性肠炎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发生腹泻,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差,预后较差,病情重,治疗较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继发感染者预后不良。

中医治疗

原则

结合临床根据辨证后的属型拟定以下各种治疗原则,寒湿泻者,治宜温中散寒,化湿止泻;湿热泻者,治宜清热利湿,调中止泻;伤食泻者,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泻;脾虚泻者,治宜健脾益气,温阳止泻;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常用穴位

腹、脐、七节骨、龟尾、脾土、大肠、足三里等穴。

常用手法

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操作方法

(1)基本治疗法:患儿取仰卧位(可以家长抱在怀里,亦可躺在治疗床上,以下均类同)。医生坐于患儿右侧,用一手在患儿全腹部做掌摩法,手法宜轻,要有定向(即始终是顺时针方向的摩动);上腹、下腹和全腹部三者要有机结合,反复循环进行,约8~10分钟。继以上体位,医生用食、中、环三指分别安置于脐,左右天枢穴作三指揉,约l~2分钟。继而治疗手部穴位,补脾经100次,推大肠100次。最后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1~2分钟。患儿取俯卧位(同样可以家长抱在怀里,亦可躺在治疗床上,以下均类同),医生先揉龟尾300次,再推上七节300次。

(2)随证加减:寒湿泻:加揉外劳宫100次,推上三关300次,再补脾经 100次。湿热泻:加清牌经200次,清大肠200次,清小肠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伤食泻:加补牌经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300次;按揉脾胃俞穴各1分钟。脾肾阳虚泻:加补牌经300次,补肾经300次,补大肠200次;按揉肾俞穴1分钟,横擦八髎穴以热为度。

护理

注意保持患儿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母乳喂养,乳母请注意加强营养,多吃瘦肉、鸡汤、鱼汤以及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多吃点蔬菜、水果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饮食保健

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鱼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等,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食疗方

1、无花果5~7个,水煎服。

2、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3、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调服。

4、酸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频服。

5、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

6、绿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开水送服。

7、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日2次。

8、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9、山药羹: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

10、糯米固肠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食用。

11、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沸。

1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 ,水煎分服。

宜吃食物

1、宜吃不含有乳糖的食物;

2、宜吃无甜味的食物;

3、宜吃清淡的食物。

忌吃食物

1、忌吃高纤维素的食物;

2、忌吃含有脂肪的食物;

3、忌吃含糖的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小儿泄泻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小儿泄泻》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