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 (KI21)
幽门 (KI21,YouMen)
冲脉足少阴之会。
目录
主治
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神经性呕吐;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乳汁缺乏,妊娠呕吐。
别名
上门。
释名
幽,幽隐;门,门户。穴近胃之下口幽门而与之相关,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第7肋间神经肌支和腹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4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配伍
配内关、梁丘,有理气和胃,调肠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腹痛。
配支沟、阳陵泉,有疏肝清热,理气活血的作用,主治胁痛,肋间神经痛。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文献摘要
《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循经》:妇人乳汁不通,乳痈,乳疖。
《图翼》:引神农经云:心下痞胀,饮食不化,积聚疼痛。
别名
上门,上关,幽关。
穴义
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
名解
1)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幽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门。幽关名意与幽门同。2)上门。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理同幽门名解。上关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只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
位置
上腹部脐上六寸(巨阙)旁开五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
功效
降逆、利咽、和胃。
主治
古代记述:胸胁背相引痛、恶心、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善哕、支满、少腹坚、心痛、逆气、烦心。
近人报道:胃痉挛、胃下垂、肋间神经痛。
方例
烦心呕吐:玉堂、幽门。
呕吐恶心: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刺灸法
直刺0.5~1寸,不可深刺。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冲脉、足少阴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