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舍 (SP13)
府舍 (SP13,FuShe)
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目录
主治
腹痛,疝气,腹满积聚,霍乱吐泻。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脾肿大,便秘;
其它:腹股沟淋巴结炎,附件炎,睾丸炎。
释名
府,指六腑;舍,住所。穴处腹部,为六腑所居,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本干经过。
功用
健脾理气,散结止痛。
配穴举例
配章门、期门、足三里为主穴,神阙、行间、中脘、上脘为配穴,治急性胰腺炎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操作
直刺0.8—1.2寸;可灸。
穴义
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
名解
1)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府舍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府舍。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之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
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位置
下腹部,腹结下3寸,距前正中线4寸凹陷处,当腹股沟上方,冲门外上7分。
《针灸甲乙经》:“在腹结下三寸”;《类经图翼》:“去腹中行三寸半”;《医宗金鉴》:“从冲门上行七分”;即旁开前正中线3.5寸。《针方六集》作:“上直两乳,挟任脉两旁各四寸”;《针灸资生经》:“去腹中行各当为四寸半”;诸家所述距前正中线分寸有出入,今从《针方六集》。
功效
调下焦,散积聚。
主治
古代记述:疝瘕,髀中急痛,抢心,腹痛,腹满积聚,厥逆霍乱。
近人报道:子宫脱垂。
方例
子宫脱垂:关元、府舍、阴陵泉。
腹满:府舍、足三里、三阴交。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
交会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