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颅 (GB5)
悬颅 (GB5,XuanLu)
目录
主治
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鼻炎,结膜炎,角膜炎。
释名
穴居颞部,高悬于额颅两侧,故名。
出处
《灵枢•寒热病》
定位
在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穴区内有上颌神经颧颞支、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神经肌支分布。
功用
通络消肿,清热散风。
配伍
配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丝竹空、太阳、风池,有疏风明目的作用,主治目外眦痛。
配人中,有通经消肿的作用,主治面肿。
操作
平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
《铜人》: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
《图翼》: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别名
髓孔,髓中,米啮。
穴义
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名解
1)悬颅。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3)米啮。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头部鬓发中部,鬓发前缘中点入发际五分处,当头维与曲鬓间沿发际所作弧形连线的中点。
《针灸甲乙经》:“在曲周(角)颞颥中”;《医学入门》:“斜上额角中,在悬厘间”。
功效
祛风明目,清热消肿。
主治
古代记述:偏头痛,热病,身重,齿痛,面皮赤痛,烦满汗不出。
近人报道:中风偏瘫,颤振。
方例
偏头痛:悬颅、头维、天冲、合谷。
刺灸法
横刺0.5~1.5寸。小儿前侧囟未闭或刚闭者禁针刺,以免误入颅内而损伤脑部。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