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里 (LI10)
手三里 (LI10,ShouSanLi)
目录
主治
肘臂疼痛,上肢瘫痪麻木,腹痛,腹泻,腹胀,齿痛,失音。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肠炎,消化不良,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口腔炎;
其它:颈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感冒,乳腺炎。
弹拨手三里对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不适感有效。
别名
上三里
释名
手,上肢。穴居前臂,与下肢足三里相对应而名。别名“上三里”,其意相同。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当曲池下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通过,深层有桡神经深支、桡神经肌支和桡返动脉分布。
功用
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
配穴举例
配少海治手痹顽麻 (《百症赋》);配足三里治食癖气块 (《席弘赋》);配肩鹘、曲池、合谷、外关治上肢不遂 (《针灸学》)。
配温溜、曲池、中渚、丰隆,有利咽喉,清邪热作用,主治喉痹不能言。
配肩髃、合谷,有调理肠腑作用,主治腹胀,吐泻。
配肾俞、委中,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急性腰扭伤。
操作
直刺0.8-1.2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肠痛时寒,腰痛不得卧,手三里主之。
《铜人》: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瘰疬。
《杂病穴法歌》:手三里,治舌风舞。
现代研究
(1)在X线钡餐下观察发现,针手三里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家兔实验观察也证实了针“手三里穴”对大肠运动功能的显著调整作用。 (2)动物实验还证明,针兔的“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臂臑”等穴可提高皮肤痛阈,并进一步证实,针“手三里”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其对尾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的作用,以及对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而实现的
别名
三里,鬼邪,上三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名解
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三里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手三里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手三里。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手三里同。2)鬼邪。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
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治法
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位置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方例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8~1.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