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五里 (LI13)
手五里 (LI13,ShouWuLi)
目录
主治
肘臂疼痛、挛急,瘰疬,嗜卧身黄。
呼吸系统疾病:咯血,肺炎,扁桃体炎,胸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恐怖症,嗜睡,肋间神经痛;
运动系统疾病:偏瘫,上肢疼痛;
其它:腹膜炎,颈淋巴结核。
别名
尺之五里、五里、臂五里。
释名
手,指上肢;里,意指“寸”。原意指穴在天府下五寸(见《素问•气穴论》王冰注),又说尺泽之后五寸(《类经》张介宾注),但与定位寸数有出入。原名五里,为与足五里相区分,《针灸资生经》冠以“手”字;《圣济总录》冠之以“臂”字。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当曲池上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穴区内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通过,深层有肌皮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
功用
理气散结,通经活络。
配穴举例
配肘髎、天井、下廉治肘臂拘挛疼痛,配肘醪、二间、大钟、照海治嗜卧 (《针灸资生经》)。
配大钟、照海、二间,有解困醒神的作用,主治嗜睡。
配臂臑,有豁痰行瘀的作用,主治瘰疬。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禁不可刺。
《千金方》:目,少气,灸五里,右取左,左取右。
《资生》:五里,治惊恐。
现代研究
有实验表明,针手五里、曲池等穴,对刺激牙髓或内脏大神经等在大脑皮层体感区或联合区引起的诱发电位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而显示镇痛效应。
别名
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
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位置
臂外侧,肩髃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针灸甲乙经》:“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循经考穴编》:“肘髎当在曲池斜外些,若五里又向里矣。”
主治
古代记述:心下胀满痛,上气,风劳惊恐,吐血,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摇,寒热瘰疬,咳嗽,目视{11}{11},{88}疟。
方例
疬疮:手五里,臂臑。
刺灸法
直刺0.5~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