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 (GB24)
日月 (GB24,RiYue)
胆募穴;足少阳,足太阴之会。
[[文件:文件:GB24.jpg
目录
主治
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
消化系统疾病:黄疸,膈肌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
别名
神光
释名
悬于两胁,位近肝胆,犹如日月 (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日月皆明,又称“神光”。
出处
《脉经》。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穴区内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和动脉分布。
功用
利胆疏肝,降逆和胃。
配穴举例
配丘墟、支沟、阳陵泉治胁肋疼痛,配内关、中脘治呕吐,配大椎、至阳、肝俞、阴陵泉治黄疸 (《腧穴学》);配期门 (均右侧)治胆石症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配丘墟、阳陵泉、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
配内关、中脘,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配大椎、至阳、肝俞、阴陵泉,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黄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太阴、少阳之会。
《甲乙经》:太息善悲,少腹有热,欲走,日月主之。
《铜人》:治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
《金鉴》:呕吐吞酸。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光明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气由此汇入穴内。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湿因本穴气血的收引特性而汇入穴内,本穴气血如同来自神所处的天之上部,故名神光。3)胆经之募。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人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下传京门穴。
功能作用
收募胆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胁肋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凹陷处,距腹正中线4寸。
《针灸甲乙经》:“在期门下一寸五分”;《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第三肋端,横直心蔽骨傍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上直两乳。”即乳下三肋间,当第七肋间隙,距腹中线3.5寸处。但因乳头位置常在第五肋上,日月则相应下移至第八肋端下缘,当肋弓下缘与腹直肌外侧缘交界处。《循经考穴编》:“与中脘平。”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等将期门定于肋弓下缘,再于期门下五分处定日月(如《备急千金要方》:“在期门下五分”)。
功效
降逆,利胆。
主治
古代记述:呕吐宿汁,吞酸,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善太息,善悲,少腹有热,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
近人报道:黄疸,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肋间神经痛,呃逆。
方例
少腹热、欲走、太息:日月、大横
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日月、胆俞。
刺灸法
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胆募穴。交会穴:足太阳、少阳之会。《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