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暑湿证,中医病证名。指暑湿之邪交阻内蕴所致的,以口渴、神疲倦怠、肢体困重、关节酸痛、心烦面垢、汗出不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位常见症的证候。

治法

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

病因

外感暑湿病邪,内因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时值盛夏,湿气盛行,人之脾胃运化呆滞,加之饮食不节,损伤中气,则脾胃更见虚弱,暑湿病邪也易乘虚而入发病。

病机

本病初起,肺先受邪,病在仁焦肺卫,气失调畅,外则邪困肌肤,内则邪阻肺络。此外,夏暑气候炎热,患者多乘凉露宿,或饮冷过度,或者触冒风雨,因而易为寒邪所侵,阳气为阴寒所遏,故病初亦可见暑湿兼寒的表现。若邪由卫传气,则邪气留连而病情缠绵,且病之部位亦多,或壅滞肺络,或邪干胃肠,或弥漫三焦,但更多见暑湿困阻中焦。若暑热甚,则可夹湿内陷心营;若其邪化燥化火,则尤易损伤肺络;或邪郁成毒,毒入肝经而突见黄疸,则属险恶重症。若暑湿病邪日久不去而致元气更伤,阴液暗耗,或素体元气亏虚,感受暑湿者,易成暑湿伤气见证。恢复期可见暑湿余邪蒙绕清窍。

常见证型

1. 暑湿伤卫 临床表现:阳暑:身热,汗出,微恶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脘痞,口不渴,舌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数或濡数;阴暑:发热无汗,恶寒甚则寒战,身形拘急,身重疼痛,脘痞,心烦,时有呕恶,苔腻,脉浮弦或浮紧。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剂:卫分宣湿饮或新加香薷饮。 常用中药:香薷、青蒿、滑石、茯苓、通草、杏仁、荷叶、冬瓜皮、竹叶;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2. 暑湿弥漫三焦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头晕,耳聋,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祛湿,宣通三焦。 方剂:三石汤。 常用中药:飞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炒)、银花(花露更妙)、金汁(冲)、白通草。 3. 暑湿伤气 临床表现:身热,多为低热,或发热不甚,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 治法:清暑化湿,益气和中。 方剂:清暑益气汤。 常用中药: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4. 暑湿余邪未净 临床表现:暑湿悉减,低热未除,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清化暑湿余邪。 方剂:清络饮加减。 常用中药: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 [1-3]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暑湿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暑湿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