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庭栋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曹庭栋(1700-1785),清代养生家。一作廷栋。字楷人,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浙江嘉善魏塘镇人,生活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享年八十六岁(见《曹庭栋自编年谱》)。天性恬淡,曾被举孝廉而坚辞不就。勤奋博学,于经史、词章、考据等皆有所钻研。尤精养生学,并身体力行,享寿近九旬。撰有《老老恒言》一书,为著名老年养生专著。

曹庭栋.png

生平及著作

乾隆六年(1741)举人。少嗜学,工诗文。中年后,绝意仕途,于居处累土为山,曰“慈山”。弹琴赋诗,写兰竹,摹篆隶以自娱。曹氏著述颇丰,自成一家。有《产鹤亭诗集》9卷、《隶通》2卷、《琴学内篇》1卷、《外篇》1卷、《魏塘纪胜、续纪》等。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6本宏作多采入四库全书。养生专著有《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五卷,自言其养生之道,浅近易行。曹是个琴学家、书画家,平时经常弹琴养心,书画怡情。除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外,对节饮食、调脾胃尤加重视。

生平最爱贺铸诗,在百家中推为第一,故所作诗亦大似北宋人。袁枚写信称其作诗“专主性情”,曹庭栋复信说:“老人生平苦心,被君一语道破。”性旷达,晚自营生圹,手植梅花成林。

他认为,饮食不节,脾胃乃伤,并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更宜调理脾胃为要。”还认为“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因此,节制饮食,调理脾胃有助于饮食和精微的正常消化及转输以保证人体各部分的营养而致健康长寿。

曹庭栋与养生

曹庭栋赞同华佗在《食论》中的论点,认为食物须经“三化”始易被消化吸收而供添营养。所谓三化:一是火化(须烂煮),二是口化(宜细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动消化)。并强调“老年惟藉火化”,这是因为老年人齿牙多有脱落,口化力减低,脾胃功能渐弱,腹化力下降故大多依赖火化的煮烂蒸熟,使有利于消磨输运,吸收较多的营养。

在节制饮食方面,首重食量的适宜,赞成“量腹节所受”,即须根据自己的肚量对饮食加以节制,宁少勿多,不可勉强加食。故他说:“凡食总宜少为有益,脾易磨运,易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至受伤”,“加则必扰胃气”。

曹氏也很关注饮食之冷热适宜。他强调饮食之冷热,应顺从四时寒暑的自然变化,一般而言,寒冬宜热食,酷夏宜凉食,但因胃的秉性是喜暖厌寒,故热则害少,寒则害多。故他认为,饮食宁过热也不要过凉,并指出:“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

此外,曹氏也认为,调理脾胃,不仅在于食量适中,冷热适宜,还应“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食,则磨胃而易消化。但也指出“饱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并告诫不要食毕即卧,是因此时“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故易伤胃之故。如食后必欲卧者,“宜右侧(卧)以输脾之气……食远(进食较久以后)则左右胥(都)宜。”

曹氏还很重视饮粥养胃以期益寿的措施。他认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碗盏),能推陈致新(可促进新陈代谢),生津快胃(使脾胃机能顺畅),所益非细。”甚至认为“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餐次),饥则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故他辑录的药粥方有一百首之多,云可“备老年之颐养”。

由上可看出,曹庭栋在综合养生的诸措施中,对食物、饮食、慎药和药粥等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提倡。

古籍原文

临证医案

代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