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佃贵,男,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7月生,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 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目前就诊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燕赵名医工作站、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管优秀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第六、七、八、十届政协委员,第九届人大代表。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校设置委员会评审专家。

李佃贵0.png

李佃贵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内科(肝胆脾胃肠道),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李佃贵教授在51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浊毒理论”,独创“化浊解读四步疗法”,对消化体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效果,该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

学术理论

“浊毒”理论,逆转癌前期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胃的固有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增生和异型增生。西医目前无特效的治疗办法,且认为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李佃贵在大量临床实践的粗体文字基础上,参阅古今典籍,创造性地提出了“浊毒理论”,并创立了“化浊解毒”等17种治法及系列方药。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成功阻断和逆转了胃癌前病变,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而浊毒则是一个重要的启动因子。浊毒粘滞致使胃络瘀滞,气不布津,不养经,胃失荣养,腺体萎缩久久不愈,终则发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抓住了“浊毒”这一主病机,就抓住了慢性胃炎沿着经典途径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因此化浊解毒的治疗原则,是治疗慢性胃炎、逆转胃癌前病变必要的、基本的法则。

50多年来,李佃贵教授诊治了数以万计的胃癌前病变患者,有效率高达90%以上,许多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人士都慕名前来求诊,并取得了满意疗效,李佃贵教授也因此被患者们尊称为胃癌前病变的克星,患者的保护神。

生长历程

1950年8月22日,李佃贵出生于河北省蔚县涧岔村一个普通人家。他自小聪慧,五六岁起就跟父亲学练书法,学认字。那时,李佃贵有位在公社卫生院上班的本家叔叔,整天背着出诊包去各村看病,在当地颇受尊崇。有一次李佃贵发烧,十几天不退,这位叔叔开了两剂中药,他吃后很快就好了,这让他从小就萌发了学医志向。

1966年,面临高考的李佃贵,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他继续求学的愿望化为泡影。当时县里举办中医培训班,李佃贵有幸参加了一年的培训,后在家乡公社卫生所从医。这段时间,他经常走村串户,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临床知识。由于勤奋好学又热情善良,不久便成了当地的小名医。

1970年秋天,李佃贵的求学梦想终于成真。因各方面条件优秀,他被推荐到河北新医大(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学习。在校3年,他如饥似渴地从《黄帝内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脾胃论》等古典医学典籍中汲取营养,很多中医经典著作的段落至今不忘;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医的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科学等临床学科知识,结合以往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得和体会。后来在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实习期间,他潜心向各位名老中医学习并大胆实践,曾经为棉纺厂一对不育夫妇进行中药治疗,使他们生下了自己的宝宝。到宁河县医院实习的时候,他又幸遇解放前就已成名的中医,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获益匪浅。他满怀热情与追求,期待一份契机与成功。

临证验案

经验方